第 2687 期(2016 年 2 月 21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薇依(Simone Weil, 1909-43)在她的《等待上主》中曾經打過一個這樣的比喻:「真正的危機,並不是人們懷疑有沒有麵包,而是會不會因着一個謊話,人們被說服飢餓只不過是一個假象。因為飢餓這個實況並不是一個信念,而是一個確定。」在這裏,薇依是以人們苦於上主的缺席而推論祂的存在,就像飢餓的事實假設了食物的存在那樣。
信仰並不是確切的科學,因此也無法準確地證明。我們一般能夠張羅證明的,大多是身外之物。關乎自身,再精確的科學似乎也無能為力。同時作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又怎可能不涉及自身的利益衝突?
人們根據無數的觀察和數據的蒐集,將可以觀察的世界加以仔細分類。然後他們捉到一隻昆蟲,根據它的翅膀、觸鬚、眼睛、吸管和形態,斷定它屬於某一科、某一類的蝴蝶。那可是有根有據的學問。
但當莊子說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是發夢成為一隻蝴蝶,抑或是一隻蝴蝶發夢成為自己的時候,你又能夠用甚麼方發去界說清楚?夢醒,我們都知道自己曾經發夢;但在夢中,我們又何曾懷疑過經歷的真實性?夢裏不知身是客。因此就算親身經歷過,亦不證明那就是真實。
面對着上主的沈默,卻又難以抹殺自己對打破這沈默的渴望。這大概就是禱告最原始的形態。世代以來無數人以禮儀、誦念、歌曲、舞蹈、獻祭、打鼓以及不同的樂器,企圖打破這沈默。或許薇依是對的:人們難以否定飢餓。但飢餓背後,又指向一個怎樣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