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與麵包


2687 期(2016 年 2 月 21 日)
◎ 信仰重尋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討論到祈禱這個現象的普遍性。作者觀察到就算是無神論者,有時亦有禱告的需要和衝動;縱然只不過是苦不堪言的「無語問蒼天」,又或者為了命途多舛,要找個揮揮拳頭的對象。因此作者認為,就算對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說,祈禱都是一項甚有裨益的心靈活動。事實上在手機流行之前,我們大概都見過人們走在街上自說自話。

  薇依(Simone Weil, 1909-43)在她的《等待上主》中曾經打過一個這樣的比喻:「真正的危機,並不是人們懷疑有沒有麵包,而是會不會因着一個謊話,人們被說服飢餓只不過是一個假象。因為飢餓這個實況並不是一個信念,而是一個確定。」在這裏,薇依是以人們苦於上主的缺席而推論祂的存在,就像飢餓的事實假設了食物的存在那樣。

  信仰並不是確切的科學,因此也無法準確地證明。我們一般能夠張羅證明的,大多是身外之物。關乎自身,再精確的科學似乎也無能為力。同時作為觀察者和被觀察者,又怎可能不涉及自身的利益衝突?

  人們根據無數的觀察和數據的蒐集,將可以觀察的世界加以仔細分類。然後他們捉到一隻昆蟲,根據它的翅膀、觸鬚、眼睛、吸管和形態,斷定它屬於某一科、某一類的蝴蝶。那可是有根有據的學問。

  但當莊子說他不能確定自己到底是發夢成為一隻蝴蝶,抑或是一隻蝴蝶發夢成為自己的時候,你又能夠用甚麼方發去界說清楚?夢醒,我們都知道自己曾經發夢;但在夢中,我們又何曾懷疑過經歷的真實性?夢裏不知身是客。因此就算親身經歷過,亦不證明那就是真實。

  面對着上主的沈默,卻又難以抹殺自己對打破這沈默的渴望。這大概就是禱告最原始的形態。世代以來無數人以禮儀、誦念、歌曲、舞蹈、獻祭、打鼓以及不同的樂器,企圖打破這沈默。或許薇依是對的:人們難以否定飢餓。但飢餓背後,又指向一個怎樣的事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