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公正只成為一句口號


2687 期(2016 年 2 月 21 日)
◎ 教會之聲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零七年,聯合國大會宣布每年二月二十日慶祝世界社會公正日(World Day of Social Justice),並請所有會員國加緊努力,以消除貧窮,讓所有人都有充分就業和體面工作,實現男女平等,享有社會福利和社會公正。這些口號相信沒有人會反對,但問題有時就像大家高喊支持世界和平一樣,呼喊完就可以心安理得繼續如常地過活,因為理想太大太遙遠,個人能夠影響的太少亦無法衡量,於是「講咗等於做咗」!

  有感動而沒有行動,有信心而沒有行為,其實都是死的,社會是否公正(或公義),個人認為其中兩個重要的衡量標準是資源分配是否合理,參與機會是否均等。香港的教會是社會上一個重要的持份者,在教育、醫療、社會服務等多方面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問題是作為一個擁有龐大資源,為不同階層提供服務的持份者,我們有扮演好我們的角色嗎?

  舉例來說,香港的教會在教育上舉足輕重,教會學校遍佈全港,當中不乏名校,但教會團體卻很少就教育政策是否公正合理發聲,過去幾年,面對全港關注的教育問題,例如國民教育和TSA等政治味濃的議題,不少辦學團體固然避之則吉。連教育局不斷將教育成效量化,以大量表格和量化指標令教師疲於奔命,犧牲了與學生個別接觸的時間,令教育偏離了以生命影響生命的重要元素仍噤若寒蟬。不少教會辦學團體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想開罪教育局,除了直接影響本身利益的殺校和縮班,其餘皆逆來順受。此外,早期基督教教育本來是為窮苦學生提供機會,以教育改變命運,但現時不少教會名校皆成為收費高昂的直資貴族學校,令貧苦學生望而卻步,而直資學校比一般津校多了大量資源,令教育上不平等的鴻溝愈來愈闊,教會究竟主要是服侍有錢人還是貧窮人呢?

  說到資源運用,教會及教會團體常常給人的印象就是將自己擁有的資源當作私產,而忘記了自己只是管家。早前寒流襲港,有幾間教會開放作避寒中心,令人欣慰,因為教會本來就當如此,上帝給教會豐足,不是要教會成為「自己友俱樂部」,專門服侍會友,而是要教會及弟兄姊妹為有需要的人提供一杯涼水。可惜不少弟兄姊妹最樂意奉獻的只是建堂,教會的資源大多放在自身需要而不是整個神的國度;一些教會團體坐擁巨資,卻吝嗇於救濟窮人和支持其他前線機構。教會若真的相信或期望主必快來,我們的資源究竟應用在哪些方面才真正合神的心意呢?

  追求公正、公義不應只是一句口號,而是願意為有需要的人多行一步,上帝要我們作管家,不是作財主。

  蔡志森(明光社總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