慳家不是教會理財之本


2683 期(2016 年 1 月 24 日)
◎ 各司其職 ◎ 志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俗語說: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之開門七件事。歸納一句,就是錢。香港不是農村社會,在這裏的開門七件事是:水、電、煤、手機、八達通、保險和保安管理。還未出家門就「唔該」先弄妥這七件事,否則不能外出見人。教會在香港這地方,物價飛漲,財務管理是大學問。三、四十年前的教會生活簡單得很,賬目只是一支一出,有單據就付款,不夠用就在講壇上多教導十一奉獻和月捐。對於理財,在堂主任、教牧同工、執事、幹事、各位弟兄姊妹努力之下,三數十年下來,炮製了一條獨步天下,放諸四海皆準的教會理財獨門祕笈,有一招,足以應付萬千困難,這一招就是:慳。

  在司職上,會友究竟可就財務上的問題向哪一個人問責?一是董事會的司庫,一是執事會的財政(堂主任和教牧同工只是執行人員)。在這個職責之下,還加上一個因素,就是負責財務的執事每二年或三年改選一次,而被新選上的通常是會計出身,並不是財務管理出身,所取的方向是記賬、完成收支賬和資產負債表,很少以財務管理的角度發展教會。另外,堂主任執行職務的三大範疇,一是人事,二是財政,三是事工,這樣才可使教會健康持續發展。但在教會的處境中,神學院訓練神學生,其中一條誡命是教牧們不要管理金錢,金錢的事讓執事們處理,於是教牧們的DNA中就像缺少了財務管理的因子。對財務報表的看法是先天下之「彈開」而「彈開」,只要平衡收支就可以了,教牧同工們的財務管理模式的「維和部隊」。

  以上兩大因素,一是大多數執事們的職業和專注是會計,而非財務管理,二是堂主任和教牧同工們對財務管理保持一定距離,在這種沒有策略思維的運作之下,它的後果並不會使理財的決定沒有意識形態,反而在財務管理上催生了另一種態度,就是不重視策畫、只著重做好賬目報告。但這種態度之下,只要被查詢時能清楚講解,而受薪的人只需表白所花的一分一毫都有考慮到「應用則用」的原則。於是在決策和執行兩個機關的配合之下,就容易形成一種理財哲學,就是那非常有感染力的「慳家」。

  在我們的教會生活因子中,在教會理財最怕給人問責浪費,我很明白這種心態。所以,我們好像強調慳,其實是要強調不浪費。我當然不會反對慳家,這是華人五千年歷史積存下來的美德,在意識形態上,我義無反顧地支持和贊成慳,甚至現時身體力行地履行紙張要雙面使用,使用可換筆芯的原子筆,降低空調的風速和調高溫度等等。但我想提出,教會的慳家,是在於收支賬方面的策略,但教會應該更着眼於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策略之事,曉得用計畫來減低更大的損失、平衡風險管理,更重要的是以財務計畫配合福音的發展,儲備人才,釋放堂址空間發展的潛力等等。這些對教會發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時今日,管理財務的執事和堂主任,在司職上需要制定一套持續發展的財務管理方案。面對未來資產價格不穩定,維修和管理費用急增,這是急切需要的工作。

  下期題目:教會理財實務基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