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回應性解放哲學
第 2683 期(2016 年 1 月 24 日)
◎ 「性」在反思 ◎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教育部性文化關注組
性解放哲學主張「性愛分家」,認為性可以跟情感分割,性只是單純身體慾望滿足。他們甚至會鼓勵青少年作「性探索」,彷彿像「真理探索」一樣正面。文化上,香港有「Friend前性行為」及「性伴侶(SP)」等性文化現象。教育上,鼓勵性探索的理念放在台灣國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的官方教材,教材之一的片段《青春水漾》更教導學生找尋身體的性敏感帶,引起不同團體抗議,目前仍在爭議中。學術上,台灣學者何春蕤是多年來的性解放推動者,香港學者郭勤認為年輕人「婚前的性體驗」會帶來「正能量」。
然而,性解放哲學有違現代科學的發現,科學家對催產素(Oxytocin)作用的研究清楚指出性是跟一段長久倚靠及信任的關係息息相關,所託非人會做成巨大心理傷口,因此性行為發生在一段公開承諾的關係是最合適。
簡單來說,催產素在性行為及高潮的過程中會在腦部大量分泌,使一個人跟對方建立長久的倚靠及信任,從而跟對方產生一個「超級」結連。研究更發現催產素會令雙方跟其他異性保持距離,因此它不單增強伴侶關係,更會產生忠誠效果。這段關係的高度穩定,就增加了在性行為中可能出現的下一代在完整家庭成長的機會,這是一個對孩子成長及潛能發展最理想的環境。從這角度看,性行為是由男女的關係開始,延伸至下一代的關係,跟整個家庭有關。
美國曾有一個女大學生跟另一男生發生「有性無愛」的性伴侶關係,彼此事先有共識不作男女朋友,事後男生對她沒有一點關愛之情,縱然雙方早有協議,她仍感到受傷,非常憂鬱,最後見大學的精神科醫生,後來這名醫生在一本書上分享這次經歷。此外,進行性探索的人不察覺自己在性行為中腦袋分泌了大量催產素,使他們跟每一個性伴侶產生多個結連,當他們不斷跟多個性伴侶上床時,他們的腦部不斷跟新的伴侶產生「結連、打破、重新結連、重新打破」的循環,破壞了他們建立承諾關係結連的能力,當原本的「結連機制」被破壞,他們就會更難投入一段一生承諾的關係中。
總言之,性解放哲學有違科學發現,在實踐上也不能帶來自由及解放,反而是轄制及束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信仰重尋】
【傳道故事】
【各司其職】
【圖像春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道在人間】
【閱讀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