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種的失落


2668 期(2015 年 10 月 11 日)
◎ 品蘭集 ◎ 文蘭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某次研讀經文的時候,看到解經書上描寫第一世紀巴勒斯坦地區農民的耕作方式,撒種的人一邊走,一邊用手把種子撒出去。如果有風,種子不一定落在農夫身旁的田地上,也有機會隨風灑落在較遠的地方。

  現代農耕,用機器播種。我查看中國的農業機器,發現有電動的、有推着走的,也有全自動的。機器比美國那些大型器材要小巧得多,當然是因為土地面積沒有那麼大。那麼,現代就沒有耶穌時代那種撒種方法嗎?不是,在非洲很多小農戶還是一手拿箕,一手隨意把種子撒到不大的耕地上去。

  曾讀過一些扶貧發展機構的資料,提到正是這種古老隨意的播種方式,令收成十分不理想,是農家貧困挨餓的其中一個原因。因為農夫把種子撒下,就不再管它,等種子自行發芽生長。這在他們祖先的年代就足夠了,但現代因氣候變化,種子發芽率低、生長狀況也不好,收成不佳,而家中人口卻增加了,不挨餓才怪。因此,農村發展要從教農民耕種開始。

  新的技術可解決吃飯問題,不過耕種的改變其實有另一層含意。在昔日農業社會,人的生活與神的創造緊密相連。生活的節奏,隨着季節轉移。在陽光水分的自然分佈間,萬物各按其時發芽、生長、結實,而人則適時播種、澆水、採收。兩者交織無間,人緊貼着天父創造的生命韻律。直到他們愈來愈操控一切,洋洋得意之餘,生命也失去深處的旋律。只是人多看見外在的變更,看不到內在的消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行動】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