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2661 期(2015 年 8 月 23 日)
◎ 經典看人生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老子,《道德經》

  論述道德的經典而竟然沒有滿口仁義道德,實在讓人感到有點意外。

  事實上它不但沒有滿口仁義道德,簡直就是充滿反諷悖論的顛覆文學,敢言之處甚至令人聯想到祈克果和卡繆。前者以真理的主觀性去挑戰教會的形式化,後者則以具體的存在經驗去質疑抽象的「人的本質」。

  「職業特工隊」的名言:極端的處境,要求極端的對策。當整個社會講究「法治」卻假仁假義,「大道」淪為一套合理化操控的遊戲規則;當語言變成一種花巧的「藝術」,「智慧」流於騙人的伎倆;當家族凝聚只為覬覦家業,認親認戚不過要攀關係走後門;當國家必須大力「維穩」以達致大一統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你還能怎樣仁義道德?

  老子在《道德經》並不是要建構一個抽象完美的理想國度,而是怎去如實面對這個百孔千瘡的人間世。他並不是要在禮樂崩壞中重新陳明道德的應然,而是如何在淌這渾水的時候仍不失方向。

  公平點說,作為代表國體的「中國歌德」,孔子當然不是沒有獨到的見解,但「罷黜百家,獨專儒術」畢竟是個政治的決定,而絕非那不可道的「常道」。

  有法律,無論它如何周密,就必然有法律罅。道之所以不可道,因為一旦明碼實價,就一定可以加以解碼、「釋法」,直到你無法辨認它的本來面目。律師和法利賽人是箇中的高手。故在八十一章《道德經》中,老子總是在旁敲側擊,像當年以色列人環繞耶利哥城那樣。只道它「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到了新約聖經,約翰甚至索性說這太初原有的生命之道「成了肉身,住在人們當中,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並且作為嘗過生命實然的過來人,我們也確實見過祂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性」在反思】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