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困難,面對不同處境,有不同需要,教會必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才能作出適切和到位的回應和牧養,八十年代社會的變遷使教會對貧窮者的宣教策略起了變化。
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上有許多低薪市民,根據一九八二年九月勞工處的統計,全港就業人數為二百四十萬,其中約有百分之四十為製造業工人,若再加上其他行業如建築工人、酒樓、酒店從業員等,工友佔本港就業人數的一半,超逾一百萬人,他們入息低微,工作沒有甚麼保障,常面對朝不保夕的生活,更沒有任何地位、權力,常投訴無門,他們的生活形態往往掌控在資方手中。然而,教會與工友卻有很大的距離,一百個工友中沒有一個是基督徒。當耶穌出來傳道時,祂表明有福音傳給貧窮人。這百多萬的貧窮人就在眼前,耶穌的使命就是香港教會的使命,這正是教會覺醒的時刻。
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在一九八零年所舉辦的「八十年代香港教會使命諮詢會議」,就特別提出傳福音給貧窮人為當代首要任務,並建議香港眾教會和機構一同關注貧窮人。向低薪市民傳福音,對當時大多以中產信徒為主的教會確實是一項挑戰,教會中的工人團契仍受制於中產階級的形象,常聽到工友信徒的掙扎:「在教會中要盡量掩飾自己是工人的身分,在工廠中又盡量要掩飾自己是基督徒。」也有工友返教會後,就忽視工人的運動。
使命會議後,協進會就各小組的建議,進行實驗性工作,其中向低薪市民傳福音的工作小組,建議成立一間工人教會,可以是一個向工人傳福音的中途站,期盼在面對工人信仰和生活融合的困難上,工人教會可以是其中一個出路。
基督教工業委員會於一九八一年在觀塘區成立了觀塘工人教會,由十五位工友開始組成,同時亦成立了觀塘勞工中心,使非基督徒易於認同。教會事工包括有:主日崇拜、勞工教育課程、勞資糾紛輔導、聖經研習班、工友神學訓練課程、探訪工業意外受害者、爭取改善工友工作環境及各項社會公義行動。崇拜禮文的設計則盡量適切工友日常生活體驗,講道內容也盡量將基督教信仰與工人生活結合,重視感恩和代禱。期盼能表達出工人是上帝國度的參與者,教會乃是工人的家。
雖然工人教會面對不少困難,信徒增長緩慢,十年後,陸漢思牧師曾這樣描述「我們必須承認教會未能顯著地,成功地提供足夠的決志機會。」無論如何,以工人為中心的教會宣教策略的確能帶動當時代眾教會和信徒們的關注,也成為教會的挑戰:我們願否成為低薪市民的鄰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