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訴恩典及故事
第 2644 期(2015 年 4 月 26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 方桂生
繼分享完「九龍城基督徒會」(簡稱「城基」)的歷史及近況後,最後,讓我再說說與「城基」關係密切的兩個教育單位—基督書院及基石進修中心的一些恩典及故事。
I 「名」校—基督書院
在香港,不少的教會都有辦學,而其中歷史悠久的大宗派更是主力。
但早年,土生土長的華人教會受基要信仰的影響,重視直接傳道而非透過社會服務作「社會福音」,加上沒有西方差會的經濟支持,很少有辦學的行動。因此,「城基」的前輩,在六十多年前已有辦學的異象,實屬另類。
辦學並不容易,特別是沒有政府支持的日子。
教會的長輩常說︰上世紀五十年代,當教會籌建基督書院時,教會中的信徒都是來自九龍城一帶,都是社會中的低下層人物,比我們今天更貧困。當時,教會派給每位信徒一個牛奶嘜(小罐子)作奉獻箱,大家就如同貧窮的寡婦般,把僅有用作養生的一分錢獻上,慢慢、慢慢地,完成了龍崗道的校舍。後來又從最初的一層半,加建至現今的三層—既作為基督書院的校舍,也作為教會聚會之處。
教會的長輩常說︰基督書院最特別之處,是以「基督」為名的。因此,基督書院絕對是「名」校。我的意思是︰以「基督」為名的學校。
既然如此,教會不單重視教導學生知識,更關注學生能否認識基督,在「基督」書院中得着「基督」。如此,夏令會、聖經班成了早年學生認識主的重要途徑。
未來,我們仍重視「基督」書院是讓人認識「基督」的書院。
II 登「陸」了
去年,基督書院舉行了六十週年的慶典—標誌着基督書院登「陸」了。
六十週年的聚餐,筵開六十席,報名的校友極多,以至要為未能參與者再擇日安排相聚。參與者除了有遷至沙田博康村後才畢業生的年輕人,更有曾就讀於九龍城龍崗道校舍的中年人,甚至有從海外回來的第一屆畢業生。
好友相聚,細說的是多年來的情誼與思憶—當年在課室中頑皮的片段、在天台球場打波的紀念、城寨火災時立即回家救火的場景⋯⋯;昔日學校後巷麵包店在上課時傳來陣陣香氣,在校友的言談間仿佛現在也可以聞到;當年啟德機場在老師教學時飛機不停升降的噪音,在好友的回憶中像是立時可以聽到;從前代表學校參與電視台時事問答比賽對陣實力強大的名校隊伍,雖然當日落敗了,但在年長校友的講述中,仍可見到他們臉上光榮的自信。
那些日子在上下課小息時,在校門外叫賣的小販,原來正是某同學的家人;當年一起上學互抄功課的同窗正是樓上樓下的鄰居。數十年的情誼,數十年不見,這天正是細說的時刻。也有當年的同學後來彼此成為了人生伴侶,同學們也就在笑聲中「八掛」他們昔日拍拖時的「祕密」。
很多人指出,基督書院是一所有情的學校。因此,很多校友們爭相與當年的老師合照。拍照、重唱校歌⋯⋯,對今天的同學是常事,對多年前的校友,全都是觸動心弦的記號。
事實上,久不久就會有中年人士,走進龍崗道會址,道明來意︰「我是昔日的舊生,路過這兒,希望看一看舊校,緬懷過去。」對於他們的請求,教會從不拒絕,樂意讓這「長情」,繼續「長存」。
III 還很年輕
在基督書院遷往沙田後,龍崗道原址成立了「基石進修中心」,不經不覺,也就二十多年了。二零一一年是她的二十歲,計起來,明年也就二十五歲了。
不過,諷刺的是,基石進修中心雖然年輕,但九龍城區卻老化了。從前區內的信徒,在香港新市鎮發展的浪潮中,多已扎根於新界各區。昔日弟兄姊妹居住過的家園,在他們遷離後,多已成為了籠屋、劏房,新的住客都是來自國內的新來港者、從泰國來港謀生的泰人,以及形形色色社會中的貧困者。
聖經提醒我們要「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為此,「基石」為了服侍他們,因此以較低的收費提供補習服務,有時甚至不收費用。
「基石」得到的回報,不是金錢的收入,而是久不久有一些昔日補習學員的家長回到中心,探望中心的員工。原來當年她們面對家庭困難時,能聆聽關心她們的,就是這些對她們原本陌生的中心員工。人與人之間的情,就是如此建立的,基督對人的愛,就是如此傳遞。
我們相信,傳達基督的愛,遠比其他的收入、成果更重要。因為這教育中心,是以基督的愛作為她的「基石」的。
方桂生(九龍城基督徒會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