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追求的目標,於我們永遠是隱藏的。一個渴望婚姻的女孩子,渴望一些她根本不認識的東西。那個追逐聲譽的男孩,對聲譽一無所知。那賦予我們每一步意義的東西,於我們是完全陌生。」米蘭昆德拉,《存有不能承受之輕》不看引文出處,我們幾乎會以為是佛洛依德在討論「無意識」。
「無意識」或「潛意識」這類術語當然起始於佛洛依德及其心理分析學派。但這類術語背後所指,則大概早於人類有自覺意識開始。當然,這大概又是一個同義反覆(tautology),因為人之為人,正是在於其自覺意識。正如佛洛姆所言,人類的歷史,起始於他們的抗命(自覺意識的實踐)。問題是有了自覺意識,並沒有令人感到海闊天空,反而多了籌算的煩惱。
我們真正渴望的,永遠不是我們以為自己正在追求的。一個女孩真正渴望的是浪漫、被愛、歸屬、安全感,可是她所追求的卻是婚姻,一件在現實中毫不浪漫、習以為常、諸多束縛而至終還是患得患失的關係。那個一心追求榮譽的小伙子,對於榮譽背後的努力、決心、勇氣、付出與犧牲明顯一無所知,不然的話他大概亦早已另謀出路。我們努力追求的,往往並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
人生在世,對一些人來說是沈重的。一子錯,滿盤皆落索。如莎翁在《哈雷姆特》所言,那麼是做呢、還是不做?如果做,又該怎樣做?對另一些人來說,生命卻是輕飄飄的。就像昆德拉小說中的湯瑪斯,一篇政治不正確的遊戲文章,就將他從一個腦外科名醫打成一個抹窗小工。那又何必活得太認真?
關鍵是,「那賦予我們每一步意義的東西,於我們是完全陌生。」我們永遠是透過一些具體但不確實的行動,譬如討好、譬如抗爭,去追尋那確實但不具體的意義,譬如愛、譬如公義。而我們當然會搞錯,譬如捨棄較為抽象的意義,而執着較有把握的行動、原則,然後在執着中迷失自己;譬如為了賺得全世界,我們賠上了自己的生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