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花生」是香港近年流行語,由「食住花生等睇戲」以至稱「食花生」的人為「花生友」,也真可捕捉本地社會現象——大眾好「八卦」、袖手旁觀甚至惟恐天下不亂、指指點點。所以才會天天有這許多談話題材,大家都在消費他人。「花生友」雖不會赤膊上陣,也很難說他們沒有惡意。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人真的喜歡吃花生,只要看超市的貨架、便利店和零食店的擺賣就可得知。我偶爾會到上環買花生,那個街角檔口雖然也有其他零食出售,但賣得最多的是花生和果仁。有時看到白領小姐一買不同種類共幾斤,雖然知道是為辦公室眾人購買的,也不禁心底嘩然。花生可是要剝的,雙手不用做事嗎?
我很害怕看見人在公共地方吃花生,因為實在很難保持清潔,不久就會弄得一片狼藉。在內地乘車,看見人吃水果、剝花生、嗑瓜子真叫人難受,環境髒亂固然令人不快,而自己意識到那種文化差異,真切感到疏離,也並不好受。
我們這一輩人,小學或中學總會讀過筆名落花生的許地山先生所寫的《落花生》,文章中借父親的口,指出花生的特質值得學習,它外表樸素、深藏地中,但卻是可口有益的食物,對人有貢獻。文章喻意人要追求內涵,摒棄浮誇。這位一九三五年來香港就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落花生,雖然早逝,卻是在文學創作、學術研究、翻譯等方面都留下著作的人物,他也真的像他筆下的落花生,樸實飽滿。
如今世人崇尚嶄露頭角,甚或以盛氣為傲。所以今日的花生,當然與昔日不同。「花生友」自是另一種產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