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惜字紙,守護心靈


2644 期(2015 年 4 月 26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台灣作家張大春新著作:《送給孩子的字》,以爸爸的身分,為兒女介紹三十九個中文字。他詳細列出字的來源、部首和出處,並把例子融合在跟年幼子女的生活經驗上,以小孩子的感觀和角度說出文字的趣妙,是一本很有意思和內涵的作品。

  傳統民間社會,敬字重文,相信「字為世間至寶,能令凡者聖,愚者智,貧賤者富貴,疾病者康寧」。曾經認識一位老太太,丈夫患癌,已屆末期,她問我如何令丈夫得安慰。這位女士年邁,眼力不好,我便以電腦列印詩篇二十三篇送給她,更放大了字體,她喜孜孜的拿回去。翌日她告訴我,在丈夫耳畔一字一句的誦讀,只見丈夫面露微笑,似已深得激勵。

  六、七十年代成長的一代,大體上敬惜字紙。那年代學校的每個課室,總有一個「字紙簍」,老師多吩咐學生將用過的字紙放進其中而不能隨處扔掉。其實在更早之前,但凡見寫有字的紙在地,也要拾起,不能任其糟蹋。收集好的字紙,會送到敬字亭,放進鑄有「敬惜字紙」的火爐化掉。所謂「字紙燒成灰,字神永留存」,那年代尊重文字,相信文字內藏神髓,不容忽視。

  直至八、九十年代,在地鐵車廂、渡海小輪,仍有許多人在閱報看書。教會在主日崇拜前,教友若早到,也多恭敬地翻閱聖經或崇拜周刊,唸唸有詞。但自從電腦及智能電話流行,不論老少都失去了閱讀的耐性,有時連翻揭聖經及書刊的能耐也沒有,只是呆呆盯着投影片的圖像。

  曾在一個探討在中學推行生命教育的研討會上,有來自某基督教學校的年輕老師問我,她的學校對生命教育很有興趣,但又很想藉電子教學來推行,因為不用學生買書本。這年代學校連「書本」也覺得可有可無,令人費解之餘更啞然失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