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雨傘運動令青年人成為各界關注的羣體,香港需要怎樣的青年政策?如何回應青年人的訴求和需要?香港政府必須要對正問題的焦點。去年政府曾就青年人就業需要,提出撥款協助年輕人進行生涯規畫,由高中開始資助學校加強就業輔導。亦撥款予職訓局幫助年輕人提升學歷和提供全人訓練。成立職業教育專責小組等。不過,這些零星政策卻缺乏長遠方向,沒有真正觸及青年人的價值觀和成長方面。面對青年人的需要和關注,又涉及不同的社會議題,教會是不能避而不談。基督教信仰強調「人」的寶貴,是上帝所創造,所愛惜,也有上帝的形像和樣式。因此教會必須要關懷年輕人,愛護他們,發掘他們的恩賜,引導他們,能各展所長,投入參與,經歷豐盛生命,這都是上帝所喜悅的。
香港自五十年代始,已由轉口貿易港漸過渡發展為工業城市,到六十年代,工業更成為本港的經濟命脈,當時社會上有許多需要關懷的年輕人:他們有從中國內地移居香港,因學歷和年齡不符教育規定,而被拒於學校門外;又有許多小學畢業生因未能通過小學會考制度被淘汰出來,無機會升讀中學;更有來自男童院的孤兒和少年罪犯,他們都面對就業、居住、生活環境及經濟上,以至個人成長上種種困難。當時聖公會港澳教區主教何明華會督洞察時機,看到年輕人的困境,決定在紅磡區建立聖匠堂,一所以基層勞工及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教會。何會督更認定牧者必須要與人羣在一起,不是單單拿着聖經向人傳道。於是在一九五四年委派葉西山牧師和龍幹牧師與工人們一起,去建造聖匠堂,之後又觀察到年輕人在升學和就業上的困難,於是在教堂內開設木工訓練工場,收容因升中試被淘汰或因家庭經濟無法攻讀私立中學的學生,使年輕人獲一技之長。
至六十年代更見當時舊式的學徒制度所訓練出來的人才很難應付日新月異的工業技術,於是發展工業教育、培養工業人才,更籌畫興建職業先修學校,一九六五年聖匠職業訓練學校正式落成,成為本港第一所職業訓練學校,大量收容對工業有興趣的貧苦學生,其中的訓練課程包括有汽車、電器、五金機械、木工和車縫班等,一九七三年學生人數更達六百多名。隨着時代轉變、社會變遷、經濟轉型下,二零零二年轉為文法中學,正式易名為聖匠中學。
能洞察社會需要,看到時代的困境,願意為社羣謀幸福,用信心開拓未來,把基督的真光傳遍每一角落,這正是耶穌所吩咐的。今日、我們看到年輕人的訴求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