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說起
—搭建平房新村


2630 期(2015 年 1 月 18 日)
◎ 一起走過從前 ◎ 余妙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長遠發展策略委員會公布,本港的劏房數目由去年的六萬六千九百個單位增加至八萬六千四百個,升幅近三成,居住逾二十萬居民。當中有五千四百間為板間房,八萬間為設有獨立廚廁的劏房。其中三萬五千三百個單位是位於逾五十年樓齡的房屋中。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面對此現象表示惆悵和悲哀,但卻找不到方法和策略去解決。

  同時間,在民間出現有不同的關心者嘗試為劏房居民尋找出路,其中有所謂的「光房計畫」,是由社企「要有光」推出的項目,旨在幫助業主善用物業,業主自願的以遠低於市價的租金租出物業予「要有光」社企,「要有光」以廉價租金租給有住屋困難的人士,在入住後更會安排義工定期探訪租客,按個別需要提供支援和向業主報告租客情況,期望能締造一個有利的空間幫助劏房住客脫貧。此計畫對業主來說,在一定的財務保障下,善用其物業去直接幫助別人,不以賺盡為目的,而強調鄰里互助,在社工、義工和商界的支援與協助下,能各盡其力,關懷許多居無定所的社羣,此計畫有多少成效,在乎今日香港社會有能力的業主願否主動參與。

  在第二次大戰後,香港人口急增,住屋成了當時社會一大難題,許多自中國大陸南下的難民流離失所,被迫生活在條件惡劣的木屋區,常受火災、水災、風災的威脅。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日石硤尾木屋區發生大火,焚毀六條村,共五千多間房屋,令六萬人受災,各界都想辦法幫助和關心災民。當時循道及衞理兩公會乃攜手合作,並結合世界各地循道衞理宗教會之協助,建立平房新村以助解決當時貧民的居住問題,十多年間先後建立有數個新村,以非常廉價的租金租予貧苦居民。包括有「衞斯理村」建於香港掃捍埔山谷間,一九五五年落成,以作為安置石硤尾大火災民的地方之一,建有八十個平房單位,可容五百人居住,在村內也設有小學和教堂等。一九五九年在荃灣大窩口建有「亞斯理村」,建有石屋二百多間,村內亦辦有學校、診所和社會服務中心。一九六三年在柴灣建有「愛華村」建有石屋三百多間,並同時建有服務中心、夜校,也發展教會宣教工作,至一九六八年在新界大埔亦建有「愛德村」,讓漁民可以入住。

  看似不容易解決的住屋問題,但在彼此攜手努力,並願意以助人為導向,回應社羣的需要,縱使未必能使所有貧困人士得到幫助,但至少能叫多一個貧窮人得到溫暖,有機會脫離貧窮,這豈不正是上帝所悅納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一起走過從前】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心靈絮語】

【新聞捕手】

【爸爸劉言】

【牧心世情】

【經典看人生】

【親密關係】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