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的燈臺—
基督教樂道會在香港的各堂會《III》


2599 期(2014 年 6 月 15 日)
◎ 香港教會巡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樂道會何文田堂 ●黃美貞姑娘

  樂道會何文田堂

   黃美貞姑娘

  何文田堂是樂道會第二間建立的堂會,於一九五二年成立,原借用位於牧愛街的樂道英文中學聚會。八十年代末,學校遷往沙田,教會聚會宣布停止。

  一九九二年樂道總會成立復堂小組,獲會內各堂及樂道健康院的支持,於一九九三年在健康院復堂。復堂初期的福音對象以健康院內院友(長者及長期病患者)、院友家人、員工及何文田區居民為主。隨着護老服務的結束,福音關懷行動仍繼續送到另一間護老院去。

  二零一零年洗腎中心成立,洗腎病友及其家人成為新的福音對象;今年福音關懷還拓展至腎友的印尼家傭心靈中。

  堂會特點:

  1.老弱傷殘成就大事:

  一般情況,教會事工應由精英來承擔;但神讓堂會內老弱傷殘的學會靠着那加給我們力量的神,凡事都能作。

  2.同工執事取長補短:

  不管教牧或執事,彼此配搭發揮團隊精神建立教會。

  3.年長兄姊活力充沛:

  八、九十歲的兄姊仍跟出跟入去家訪、短宣、教會旅行、浸禮、喪禮、聯合聚會等。

  4.青少年人孕育成長:

  從孩提時代開始返教會的青少年被栽培成長,是教會未來的接棒人啊!

  5.團隊精神無分彼此:

  會友有老有嫩、有已婚有未婚、有本土生有印尼華僑等,大家無分彼此,仿如一家人。

  6.盡心盡性盡力敬拜:

  雖然沒有豪華的禮拜堂,甚或要為聚會的地方惆悵和張羅,但兄姊們仍相當投入地敬拜主。

  7.禱告守望絕不怠慢:

  參加祈禱會的人數超過崇拜人數的三分之一,甚至近乎半數。

  8.願以神國神義為念:

  即使沒有足夠的資源,仍跨出信心的一步參與海外和本地的差傳工作;印尼事工的開拓絕不簡單。

  9.鬥志堅強任主使用:

  雖然多受勞碌和多受困苦,但大家仍默默地緊守崗位「承擔使命,傳遞異象」讓主使用。

  10.財政經濟從無缺乏:

  會友人數不多,金錢奉獻能力有限,但耶和華以勒的神總是源源不絕的供應。

  總括而言,何文田堂教會雖小,卻是竭力地「全民皆兵」建立神的國度;願能榮耀歸神,平安歸人!

樂道會九龍城堂 ●鄭偉民主席

  樂道會九龍城堂

  鄭偉民主席

  樂道會九龍城堂始於一九五四年開始家庭聚會,並於一九五六年成立教會,至今屆五十八載。現今之堂址使用已久,有四十年時間。初遷入此堂址,大部分會友都是在附近居住,有些更居於當年的城寨內。所以,聚會的會友都是左鄰右里的街坊。晚間聚會出席者眾多,會友可以吃完晚飯後才返教會,聚會完畢回家也不算很晚。教會生活很方便,也趨家庭化。如學生返教會讀書溫習功課、父母則回來聚會及禱告。回想頗有「家庭生活」的感覺。

  時移事異,今天的教會生活當然有所不同,現在的會友中,大部分都是「家族成員」,往往都有從屬關係。為這點很感謝神,因為祂常在九龍城堂這羣體中,藉一兩個人的相信,慢慢的拯救了身邊的家人及親友。與此同時,因這血緣的關係,會友的相交也親切,但在整體上卻沒有分門別類之情況,相當程度來看,也是一個很「家庭」的教會。

  教會鼓勵會友參與事奉,但往往容易流於事工的參與,在過程中營營役役,感覺上是忙碌,但事奉的體會未必切實感覺得到。故重要的是信徒能看重生命而不是事工,盡力去體驗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羔羊脂油的道理。牧者及同工對侍奉人員的牧養,比起把事情辦好,看得更重一點。肢體間之彼此服侍,我們都學習盡力做在人身上。

  九龍城堂所處之社區,現亦被稱為「小曼谷」。一條街就有十多二十間泰國餐廳,泰國的重要節日在區內都會有慶祝。從前,街坊式的會友或鄰舍轉變為現在多為區外人。也許除了現實教會「家庭式」的發展外,作為一個社區地方教會,也需要環境上的轉變,在事工及牧養上作一定的調整。冀在身處的地方作一個見證的羣體。我們盼望現時環境的轉變,就如從前很多是在附近居住的人現在已加多了不同種族羣體及區外來消費飲食的「顧客」,能在傳福音上亦帶來契機,使教會仍繼續負起應盡的責任見證神,作主看為忠心的羣體。六十週年在即,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重要目標和展望。感謝上帝將我們放在這個地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