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升溫不斷
 理性溝通改善政策


2595 期(2014 年 5 月 18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年初政府發表「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評估報告」,預計訪港旅客人次將不斷增加,二零二三年更會突破一億人次,交通負荷、租金物價等民生問題再成熱論,中港人士的街頭對峙繼續升溫不斷。信義宗神學院延伸課程部舉辦之真真假假講座系列「利港?害港?基督徒在中港矛盾中的角色」已於五月九日舉行,探討基督徒如何理性處理中港矛盾,學習愛心接待同時推動改善政策。

  早年於信義宗神學院畢業,現職警務人員的區展秋先生分享,自二零零三年沙士一疫後,香港與內地簽下更緊密經貿安排協議(CEPA),以圖挽救經濟。惟近年經濟好轉後,因內地訪港人數大增,令民生大受影響,住北區的他坦言:「食又無得食,路又無得行,樓又買不起。」區先生續言,香港人不滿內地旅客「不文明」的行為,同時眼紅妒忌對方的富裕,形成微妙心理關係。

  「香港人去到一個臨界點,知道再不可以不發聲,亦知道用以往的方法已不可行,於是行動更激進。」區先生提到近日民粹思想冒起,本地派發動一連串激烈示威,加上內地旅客不了解民情,令雙方關係發酵。他批評政府在旅遊政策上未有深思熟慮,交通住宿等配套欠完善規畫,未能承受旅客人數;又認為政府必須在文化共融下苦功,擔起監控角色,教育雙方,而非容讓市民採用激進手段。他說,「聖經教導行公義,好憐憫。事情是有不對的地方,但問題是多方面的,基督徒應學習從多角度思考,平情處理。」

  信義宗神學院新約神學助理教授張寶珠老師分別從新舊約看聖經中的「接待」,包括要讓寄居的客旅守安息日(申五14-15)、禁止虧負或欺壓寄居者(出二十三9)、亞伯拉罕接待三位旅客(創十八1-19)、西頓的寡婦接待先知以利亞,重病的兒子終得醫治(王上十七8-24)、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十25-37)、主耶穌教導門徒要憐恤和接待困苦的人(太二十五31-46)等。張老師總結說:「聖經有關接待外人的教導都指接待外人是蒙福的事,接待外人就是接待主,我們要隨時隨地接待外人,而且不一定在家中接待人。」

  她續言基督徒在中港矛盾中應作好接待者的角色,因為接待涉及彰顯上帝的憐憫和公義,也是一種生命的向導。信徒跨逾界限到另一個「世界」接待人時,在不同的文化中會成為脆弱的人,所以需要無比的信任和勇氣,但接待人的經驗會改變信徒對外人既有的偏見。「基督徒在中港矛盾中應該做和好的橋梁,推動雙方多溝通、多教育,理解文化差異的原因。」張寶珠老師說。

  她又言,基督徒不能單談愛心接待,改善政策是必須要的,但不諱言批評今日社會爭取改變時有太多不理性的行動,例如不少人反對居港未滿七年可申綜援等,說:「我明白當中會有爭扎存在,改變需要很長時間,但至少學會不預先設定結果,先尋求明白了解對方和自己的想法因由,由溝通開始。」在教會層面,張老師認為北區教會在中港矛盾上責無旁貸,教會間應多聯繫,商討可行的政策,推動社區和諧。她並且鼓勵年輕信徒建立具建設性的網絡平台,推動社會理性發表意見。

  信義宗神學院教務長戴浩輝博士擔任主持,他認為基督徒需要宏觀審視中港矛盾的問題,由全球化入手,因為全球化令整個世界趨向以個人利益為重,忽略整體經濟平衡,說:「基督徒應該發聲,而且要針對全球經濟需要調控,當所有事都私有化,且影響民生,我們應該發聲推動社會責任。」他建議教會旗下的社會服務中心可多辦社會企業,以抗衡地產霸權等文化,售賣日常用品,改善民生需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