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問路!」


2579 期(2014 年 1 月 26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尖沙嘴重慶大廈旁邊有個報攤,掛上一個大紙牌,上面寫着「請勿問路」四個大字。

  在遊客川流不息的鬧市,問路少不免會發生。這個報攤除了售賣報紙,近幾年亦售賣很多內地遊客有興趣的「禁書」,大多數是政治性,又或是高官名人的「內幕」,也常見梳着平頭裝、身型胖胖的中年遊客問津,而且一買就是幾冊,十分慷慨。報販多賺了但又出示「請勿問路」四個字,說來有點不近人情。

  而且在尖沙嘴問路的國內遊客,十居其九是問「中港城」在哪裏,重慶大廈側的報販只需用手指向前一指,回答沿北京道直走就是,十分簡單俐落。國內同胞絕少問你如何去香港歷史博物館、如何去尖沙嘴清真寺、如何去訊號山公園;皆因他們來港旅遊,多數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購物。

  特區政府最近發表了一個研究報告,推算香港到了二零一七年,遊客人數會增長至每年七千萬人,而其中六至七成是國內遊客。表面上這個數字很有鼓勵性,旅遊業和酒店業以至零售業、飲食業都笑逐顏開,但若果認真了解大多數來港旅遊的國內遊客的心態和脾性,就必須有所警惕。

  香港旅遊業近年有一個畸型的發展,就是只有吃喝玩樂物欲式的「旅遊」(tourism),而沒有開拓性和考察性的「旅行」(travel)。以前英美以至日韓的遊客,多數揹上背囊,帶着地圖和相機到港九新界不同地方探索遊覽,而絕少一窩蜂的擠在鬧市搶購貨品,但國內遊客剛剛相反,他們對香港的風土人情興趣絕無僅有,來港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消費。

  從這角度看,當香港社會習慣了接待這類「遊客」,各行各業也馴化於他們的消費模式,不錯表面上飲食業、零售業、酒店業、運輸業都興旺了,大家都賺到盆滿缽滿,但整個社會卻一面倒的異化為消費都市,原本多元化、歷史性、文化性的特色都給掏空,這是一條危險的不歸路,東方之珠很快就消失了它的光芒。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城市心靈】

【如此我信】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聯會內望】

【職場情景】

【譯經隨筆】

【香港教會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