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一日,傳統上是教育界的「學年」(academic year)的第一天。由小學至中學至大學,校園裏各樣事務的年度週期,一般都是在這一日開始的。(大概只有算為「學前教育」的幼稚園,才會設計新學年在八月一日開始。)
現時香港人口已近七百二十萬,而各類全時間學生的總數亦近一百萬。換言之,雖然香港的出生率持續偏低,形成適齡學生數目逐漸下降的現象;可是學生依然佔了全城的七分一人口,觸及全城大約半數家庭!這羣百萬大軍的一動一靜,自然牽動着全城的脈搏。
不論在學期、或是在假期,對應於這龐大學生族的生活節奏,是書簿、文具、制服……等的商機,是運輸調度、餐食供銷、課外活動……等的管理。然而更加核心的是,學生既背負着個人的理想,也背負着一個家庭的期望,亦背負着社會的未來!
九月一日,又開學了;教育所為何事?政府在現財政年度於教育方面花費六百億港元;不過多年以來,教育制度給與市民的印象,仍舊是朝令夕改的亂七八糟!市民都在無所適從的無奈中;有條件的家庭,就爭相送子女到國際學校,或乾脆到外國去。
教育機會多元化,固然也是「全球一體化」(globalisation)的大趨勢;但在香港,這卻又是對現時本土教育亂局的不信任。教育是族羣文化傳承;教育是模塑社會未來;教育是啟導個人心性才智。若果精神貧乏,則教育只流於一盤「應市生意」而已!
百年樹人,並非虛言。我們過去需要經歷一代,才培養起市民改用十進制代替呎碼和加侖,溫度改用攝氏代替華氏;候車會排隊,垃圾不亂拋;……等。如今的教育計畫,無異於「三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教誰明白要走向何方?又相信已走對了路向?
由教育看社會,反映着香港的「沒有異象」。一個眼光、遠見、視野、願景、抱負都模糊的城市,是走迷了的城市;即使可以保持住外在的繁複運作,卻沒有了靈魂。落到教育下一代,豈不見在「港孩」的背後,原來先有「怪獸家長」!
香港的「教會學校」不單為數眾多,更且名聲優異;在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着突出的影響角色。「教會學校」需要向「沒有異象」說不,「教會學校」需要堅守基督精神,造福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雲彩見證】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