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新聞不如無新聞


2532 期(2013 年 3 月 3 日)
◎ 新聞捕手 ◎ 陸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坊間有成語「盡信書不如無書」,用在新聞報道上也並無不可。

  「盡信書不如無書」,原來意思指不必拘泥於書上所載,一味盲從,因為處境不同因素、科學驗證因素、觀點角度因素等等,都會導至不同結論。重點是要經思考、求證、判斷歷程,才加以接受。

  每天看新聞報道時,大致上亦要如此,尤其是一些爭議性較大及影響性較大的事件。

  日前明報大字標題報道,意思大約如下:

  意傳媒:教廷「地下同志團」致本篤引退

  梵諦岡:骯髒報道干預選教宗

  看到報道,小市民有何反應?

  從傳媒立場看,記者及傳媒責任所在,要如實報道事件,並要將隱藏的事實揭露出來。不少事件都是靠賴記者鍥而不捨追查真相發掘出來的,美國水門事件是當中表表者。

  從當事人角度來看,「連串往往未經證實,無法證實或完全虛假的新聞故事廣泛流傳,對不同人士和機構造成嚴重破壞」,直指有關報道意圖左右教宗選舉。選舉前傳出這些報道,選舉後可以不了了之、澄清、更正甚或道歉,但對選舉的影響經已造成了。這是現代民主選舉的「抹黑」文化,任何有民主選舉的地方,都可以發現這種文化。

  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兩者並存。例如教廷內確實存有「地下同志團」(但得界定「地下同志團」實質內涵),但不一定是教宗退任的主因,傳媒亦有各自的觀點,雖然沒份參與選舉,但卻道出了選舉的期望。讀者需要從兩者的觀點來看,也要從求證思考判斷角度來看,更要從事實及評論的角度來看,才能達至較為客觀的結論,不用被別人牽着鼻子走。

  有份參與選舉教宗的百多位樞機主教,每位都是百中無一獨當一面的領袖,教廷國務卿尚且發出措詞嚴厲的提醒,何況小市民的一般讀者?

  當本港面對各種不同的爭議課題,而市民亦期待自己可以發聲,表達意見及作出判斷,更當慎思明辨,有獨立思考及決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譯經隨筆】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