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沙鷗


2507 期(2012 年 9 月 9 日)
◎ 世說新語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七十年代暢銷勵志小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的美國作家李察(Richard Bach),近日駕駛小型飛機墜毀受傷,勾起上一輩對這本曾為七、八十後必讀課外書的回憶,正如政治名嘴蔡子強說,不同年代的年輕人,對追求理想有不同註解,加上社會氣候變化,令《天地一沙鷗》這類作品漸被遺忘。」

  《頭條日報》3.9.2012

  曾經有一個年代,香港的年輕人很喜歡讀一本薄薄的翻譯小說,叫《天地一沙鷗》,後來這部小說更被拍成電影。

  那日子香港的青少年對未來充滿夢想和憧憬,一方面要改變不公義的現況,更加想齊心建設一個美好的新社會。七十年代有保衛釣魚台運動,有爭取中文成為法定語文運動,有反貪污捉葛柏,再加上香港電台電視部拍成了「獅子山下」劇集,歌手羅文更把主題曲唱得繞樑三日,令香港人的精神為之大振。

  當時有一位患癌的女士叫蘇恩佩,才三十歲出頭,剛在新加坡養病回港,到九龍城寨繞了一圈,看到香港社會的種種黑暗,遂暗下決心,要辦一份抗衡文化的雜誌,就是現時四、五十歲一代唸中學時必讀過的突破雜誌。

  蘇恩佩也是《天地一沙鷗》的讀者,她羨慕小說中的主角約拿單李文斯敦,本來是一隻平凡的海鷗,但牠一生卻唱出了不甘平庸、追求自由的樂章:「在海闊天空中讓自己消失在畫家筆下的天際;消失在詩人眼中的浮雲。讓夢的翅膀帶到那遙遠遙遠的彼岸。彷彿空白的紙在切求出現永恆的主題;彷如樂章在苦索無聲的曲辭。」結果這隻小小的海鷗,最終作出時速二百一十四英哩的飛翔。

  每一個年代都有約拿單李文斯的種子,有時它彷彿給冰封了,有時好像給遺忘了,但只要時機成熟,這種子一定會破土而出,長出茁壯的幼苗,甚至開花結果。在今日的香港,今天的中國,一定有這種擇善而固執的年輕人,勇敢地突破枷鎖,創造美麗的生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