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起波瀾


2507 期(2012 年 9 月 9 日)
◎ 新聞捕手 ◎ 區伯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超過半個世紀以來,旅遊業營造的財務收益,一直高踞香港最重要產業的前列。即是,這個行業很能賺錢,創製出很多職位,養活了很多人。

  傳統上香港也稱旅遊業作「無煙工業」。縱使看似「不費吹灰之力」,它竟然長期的叫外國人士踏足香港,又乖乖的留下金錢!這簡直是神乎其技,又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每處地方的旅遊業資源,都要各有獨特賣點,才會不斷吸引客人到來。香港是國際交通暢便的「自由港」;因此「價廉物美、貨真價實」的「購物天堂」,向來成了香港的美譽。此外在國內封閉的年代,香港更是世上僅有的、可以就近「望一望」內地的地點。(落馬州警署所在的山崗上的公眾瞭望台,如今零落,曾是當年幾乎所有「洋人」必遊之處。)所以「品味中華」也是香港旅遊業往時所標榜的重點。

  漸漸的,香港社會富裕起來了。遊客再看不到山坡上的「木屋區」,也看不到公共屋村家家戶戶曬衫的壯觀「萬國旗」,亦看不到海中千帆並舉的中式漁船,⋯⋯。於是,維港燈火、環球美食、民俗節慶,⋯⋯;才乘時而起,為旅遊業接力吸客。

  不過,對於彈丸之地的香港而言,「購物天堂」始終是旅遊業歷久不衰的、突出的核心名望。六十年前香港發展旅遊業時,仍未是「噴射客機」的年代;當年國際旅遊主要乘坐輪船,旅遊是世上極少數富人的玩意。建於一九六零年代之初的「海運大廈」,正是為此而設;它是香港第一個匯集歐美高級消費品的超大型購物商場。

  留意,海運大廈商場當初基本就是為了「做遊客生意」而建的,它服務的對象根本就不是本地人。當年香港仍屬難民城市,有幾多人會光顧這裡的店鋪呢!而且那個年代的旅遊業活動,只集中在山頂及中環、尖沙嘴的幾段街道;跟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近乎各不相干。旅遊業跟一般民眾,是兩個各自幹活的世界。

  時移勢易,有如「會生金蛋的鵝」的旅遊業,至今竟然成為香港一項社會難題來!今時國內民眾來港「自由行」的疑難,是因為「旅遊」的性質已經隨時代而變化,「旅客」的性質亦隨時代而變化。而香港未有成熟的心思和配套來迎向這些變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教會觸覺】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