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國歌,一份情感


2505 期(2012 年 8 月 26 日)
◎ 文林 ◎ 浩勤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離開德國前的一天,我獨個兒去拜訪一位仰慕已久的古人。每一個熱愛德國文化歷史的人都大概聽聞過他的大名,每一屆世界盃足球賽或奧運會,他的名作都會給誦唱上十次。他是德國國歌的作詞人—菲利斯本(August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而他埋葬入土的地方,是一個叫霍斯特(Höxter)的小城。

  霍斯特座落在德國西北的威悉河(Weser)畔,北面連著標準德語的發源地,亦是現今英國王室的本鄉漢諾威(Hannover)。這個人口三萬多的小城,安份守己的憩躺在威悉河旁,不與鄰近的大城市爭妍鬥麗。典型的德式小房子,其繽紛色彩卻散發著普魯士時期,俾斯麥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餘威。一首三段的小詩,把這個數百年來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連系起來,喚起德國人渴求祖國統一的精神。這首詩就是菲利斯本千古傳誦的名作---德意志之歌。「統一、法制與自由,為德意志的祖國,讓我們以此奮鬥,如手足同心同力。統一、法制與自由,是幸福的保證。」日耳曼人的意志,給予名作曲家海頓七十六號弦樂四重奏無限生命力,也使這首聖詩成為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國歌。從威廉二世的威嚴典雅,威瑪共和的落泊憔悴,納粹的威權獨裁到今天重新統一後的聯邦德國,這首樂曲伴隨一代一代的德國人成長,也陪伴著碧根鮑華(Franz Beckenbauer)、馬圖斯(Lothar Matthäus)和普度斯基(Lukas Podolski)等足球名將閃耀國際舞台,一切都是菲利斯本的功勞。要不然我們現在就可能只會在某書院的早會,校長訓斥學生用定型髮膠:「不准GEL頭!」後的唱校歌環節,或是教堂美妙的風琴聲裡,才可回味這首海頓的不朽名曲。

  菲利斯本寫這詩後不久便被他祖國普魯士流放,原因是他自由推崇革命的思想不為普魯士政權容許。一八四八年後菲利斯本獲准回國,婚後在多個城市居住過,期間重拾筆耕,寫了許多不同題材詩作,晚年於霍斯特悄悄離世。

  霍斯特人十分懷念這位詩人和思想家,城裡不少建築也以他來命名。菲利斯本葬在城外不遠處的修道院裡,環境清幽。在他墓前我突然想到我們國歌的作詞人,劇作家田漢先生。近年本港提倡國民教育,相信連小學生也知道他譜寫了《義勇軍進行曲》。田漢一生熱心戲劇創作,亦是一位詩人,二十年代加入了共產黨,一心希望以新思潮救國。可惜生不逢時,遭逢十年浩劫,在文革中不幸被批鬥至死。文革過後他獲平反,政府在其家鄉湖南為他建了座新式巨型大劇院—田漢大劇院,算是對這位愛國文學家的一點補償。

  我在想,假如菲利斯本遲生一點,而田漢又在五四時期學了點德語,在北大圖書館拜讀了他的一些詩作,他很可能會遠渡重洋,到德國拜訪這位背景與他有點相似的人。兩人在威悉河畔坐下,欣賞晚霞,從觀賞德國的標誌—老鷹在天上盤旋談論起中德政治的更迭。不論老鷹多雄壯,它倒會有降下的一日。由神聖羅馬帝國到滿清,哪個莫不如是?這個中德哲人的思想契合甚至不是幻想,一八四一年,菲利斯本就寫了首叫「中國頌歌」(Chinesisches Loblied)的小詩,藉描繪東方世界威武的軍隊,提出德國要建立常備軍保家衛國的重要。可惜菲利斯本太早去世,歷史上又少了這傳奇的一筆。據聞推行國民教育當局某高官的兒子就讀德國人辦的國際學校,那貴公子應對歌德的詩詞、華格納的歌劇絕不陌生,說不定也拜讀過菲利斯本的佳作。假期有時間不妨不要到瑞士滑雪,來霍斯特一趟,想必回對國民教育有另一番體會。

  火車緩緩駛進站台,是時候離開了。老鷹依舊在空中盤旋,站台上的的蒸汽火車一早已變成時速二百公里的電動列車。德國國歌的旋律突然在耳邊響起,我掛念的是這幾個月在帕特博恩的大學生活,抑或是菲利斯本晚年走過的足跡,我也分不清。只記得在火車將開動之際,我回頭一看,感謝這兩位偉大的人物。威悉河畔、湘江橋頭,對國家的情感和自由的追求卻只有一份。好的詩詞是從來是無分國界的。

  (本文作者現於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就讀,在二零一一年上半年曾到德國帕德博恩大學(University of Paderborn)交流半年。)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聯會新會堂巡禮】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