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居住的藝術


2499 期(2012 年 7 月 15 日)
◎ 文化之旅 ◎ 王芃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很多人對「可持續發展」這個話題的印象,正如最近一期的《DE—德國雜誌》卷首語所說的:「即使到了二零一二年,這聽起來仍像是天真的純良本性,脫離現實。然而,憑藉永恆過去的疲憊微笑無法掌控未來」,天真純良也好,一廂情願也罷,但又的確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殺雞取卵式的發展已經讓人愈來愈焦慮。那些田園牧歌式的場景,只剩下記憶的碎片和無盡的鄉愁!過去,只在時光隧道的另一端,向我們發出疲憊的微笑?

  德貝瑟在《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小冊子》中,帶我們穿越時光的隧道。在他的尋蹤之旅中,過去,不再是鄉愁,而是重新發現人類的蹤跡,為今天的疲憊、迷茫注入新的活力。比如「經濟」一詞的詞源,或許我們並不陌生。法語economie(經濟)一詞源于希臘語oikonomia,意思是「居所、法律」,它由兩個詞根組成,oikos(家,居所,house)+ nomos(規範、習慣或法律,custom or law),與家庭以及管理有關,可以想象為,在一個大家庭中,大家共同生活、和睦相處。所以,「經濟」的引申意義,或者說,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經濟」可以理解爲「共同居住的藝術」。

  「居住」這個詞,在德語中是bauen,源於哥特語wunian,意思是滿意、和睦地居住。作者聯想到一個漢字:「安」,在這個象形字中,一個女子坐在屋檐下,安靜、祥和、美好,與wunian有異曲同工之妙,海德格爾的「詩意地棲居」就是這個意思吧!

  「經濟」這個詞,讓人回歸到人與自然之間彼此傾聽、欣賞的態度,如辛棄疾的發現:「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自然是上帝給予人類的豐厚的饋贈,也是我們的親密朋友。李白也深知其中三味,「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音樂加上友情的浸潤,如同晚風吹拂的松濤在山谷中奏響的天籟之音。這是帶著佔有和控制的欲望之心無法體會到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