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衝擊教會失序
第 2488 期(2012 年 4 月 29 日)
◎ 要聞
胡志偉牧師指宗教消費主義的侵蝕令教會失序。
孫國鈞牧師認為教牧與會友應更多交流,瞭解雙方關心的事。
過去十年自然教會發展NDC的平均數顯示,信徒的靈性得分最低。
香港教會近年發展迅速,由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九年短短十年間增加逾百間堂會,其中五百人以上的大堂會錄得雙倍增長,由四十四間增至九十一間,教會總體人數由十七萬增至二十九萬,其中增長最明顯的是青少年崇拜,由三千五百人增至近二萬五千人。數字上的明顯升幅,代表的是進步還是退步?人數增加的同時,信徒靈命有否增長?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及德慧文化主辦的「Our church is Dying or Living?教牧講座」,已於四月十八日上午舉行,以斯托德《心意更新的教會》(The Living Church)一書作為討論藍本。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透過二零零零至一一年度自然教會發展NDC的平均數顯示,信徒的靈性得分最低。他續指香港教會正面對四大危機,一是領袖斷層,未有及時培訓接班人;二是信眾老齡化;三是信徒失去向外傳福音的熱誠;四是青年人向上流機會減低,令未來信徒的經濟與奉獻能力下降。
胡牧師談及宗教消費主義的侵蝕令教會失序,說:「教會不斷開設更多堂崇拜,無疑是吸引更多信徒參與崇拜。但不斷遷就、更方便的後果究竟是甚麼?怎能將教會變成自我的主場?」他續指祈禱、傳福音、榜樣、論證、對外行動、受苦,這六種論述,若只強調其中一種都會形成教會失序。
「教會本質上需要不斷更新,教會不是結構、不是死物,它是生命體。制度、組織、行政只是衍生出來,不是教會首要的。」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博士續言,會眾的生命狀況最能反應出教會的狀況,可是教會開會時會眾多是關心表面現象,而不思考事件是否對生命成長有幫助,只是不斷看見「訂藍圖、找資源」的模式。
他引述斯托德《心意更新的教會》一書中的建議,信徒要學習上帝的話語,傳耶穌的福音;並建立關懷的教會,團契相交並非興趣小組,他說:「自己人單愛自己人這種愛不能接納,愛人如己的方法雖然是愚拙的,但上帝的愚拙比聰明更聰明。」
宣道會沙田堂顧問牧師孫國鈞牧師直言現今的基督徒家長幾乎視子女為「偶像」,他們被世界同化,同樣為子女報十多個興趣班,更認為靈性教育只須交給教會,不用自己教導。他又指:「經常聽到會眾對事工不滿,事實上教牧在教會缺乏分享辦事工的動機,結果教牧被指是建制派,甚麼意見也不聽,教牧與會眾應更多互相瞭解雙方關心的事。」鄧紹光博士回應時指教會非層級性組織,應容許不同聲音的討論,教牧與會眾不單要建立「有人說時必有人聽」的交流,更多是在平時進行交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投稿】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讀者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