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的建立:「近因印象」效應


2484 期(2012 年 4 月 1 日)
◎ 破局錦囊 ◎ 許開明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最近,一位弟兄告訴我,以前他教會的牧者給他的印象不甚好,高瘦的個子,給人冷酷、寡言、無愛心、嚴肅、古板的感覺;再聽到不少不利於他的閒言閒語;因而他常常想,我們教會的牧者會否入錯行,或弄錯了上帝的呼召?及至退休後,常有機會跟隨牧師外出探訪會友,與他一起到殯儀館關顧離世者的親友,他才發現牧者真實的一面,原來他是位滿有愛心,對會友體貼入微,處事細心冷靜,很值得他敬重的好牧者。這位弟兄對牧者一百八十度的改變,是因為他在心理上受到「近因效應」的影響。筆者在人際交往中發現,「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近因效應」更應該受重視。

  所謂「近因效應」,是指個體最近獲得的資訊,也是指交往中最近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會存留很長時間,這種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導的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所以,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這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是常見的現象。「近因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盧欽斯經過實驗後的發現。

  路得記二章提到財主波阿斯給路得的「首因印象」非常好,因他容許路得可以在他的田裡拾取麥穗,並可以常與他的使女們在一處;並吩咐僕人不可欺負路得,還可以喝僕人打來的水等。從經文中可知,這是因為路得給波阿斯的「近因印象」相當良好,波阿斯得悉自從路得的丈夫死後,她孝順婆婆的表現,令人感動,特別是她為照顧婆婆離開外邦的父母和本地,勇敢地到素不認識的民中。波阿斯給路得好的「首因印象」與路得也給波阿斯好的「近因印象」,因此兩人一見鍾情,不久結為夫婦。

  某天與教友到醫院探病,一位精神抖擻,滿面春風的醫生,走進病室的時候,患者在他良好情緒的影響下,發現病友頓覺精神,產生一份輕鬆爽快的感覺,接受護理的病友也滿懷信心。開朗的醫生帶給患者樂觀的情緒,大大提高護理工作的效益。這就是近年,在護理工作中,不可缺的「護患雙方共建」的一種良好情緒的「近因效應」。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緒三因素學說」,把情緒產生歸之於三大因素的整合作用:包括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認知作用等,均是良好情緒的「近因效應」。原來,學者研得,良好情緒具有三大作用:一 能幫助護理人員樹立護理事業的信心、二能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三能平衡患者家屬的期望的心理。在病房中,我彷然醒悟,作為牧者與醫護人員一樣,良好情緒豈不也起著「近因效應」呢!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商旅大中華】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童話人間】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一個字一顆心】

【職場攞景】

【蔗渣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