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教會


2351 期(2009 年 9 月 20 日)
◎ 文林 ◎ 李金強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討會,自一九九八年起由浸會大學歷史系召開,每隔二年,舉辦一次。至今前後舉辦六屆,其中第二屆開始,改由浸大近代史研究中心主理,並獲建道神學院之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參與合辦。至二零零七年第五屆,適逢倫敦會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來華宣教二百週年,時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及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發起紀念,並且主動出資召開研討會,而香港基督教學術團體除浸大、建道外,尚包括中文大學之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基督教研究中心、宗文社、中國基督教史學會基督教文化學會及聖經公會相繼參與合辦,從而使第五屆研討會,在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的前提下,得以擴大舉行。其時出席之中外學者,共七十餘人發表論文,並邀請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先驅學者台灣中原大學林治平、中央研究院呂實強、美國加州大學劉廣京三位教授來港出席,並接受致敬。藉以對三位學者於此一專史之辛勤研究貢獻,表示敬意。可惜劉廣京教授,於研討會召開前逝世,未克出席。研討會於召開後,將中英論文分別出版,藉以紀念。英文論文由宗文社的英文期刊《景風》,以專號形式出版;而中文論文則於今年,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出版《自西徂東──基督教來華二百年論集》一書,計收論文四十六篇。第五屆研討會及所出版的中英論文集,堪稱為本港開埠以來,教會及學術界共同推動紀念馬禮遜及對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空前舉措,此皆馬禮遜來華二百年,促使福臨中華的歷史見證,有以致之。

  而今年舉行之第六屆研討會,則以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教會為題。此一主題之擬定,乃因二零零五年第四屆研討會──基督教本色化的歷史回顧舉辦後(參《基督教週報》,2132期,2005年7月3日),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中國社會科學院段琦及筆者於一次茶聚中,談論華人教會的發展,均感基督宗教來華宣教,歷經唐、元、明、清以至近代,由於乃屬外來宗教,始終受到我國民間社會或多或少的排拒。直至八年抗戰時期,由於教會宣揚福音,參與戰時醫療救濟,國人始對基督宗教的觀感,為之一變。此即教會佈道,戰亂時國民的焦慮、痛苦及絕望心靈,獲得撫慰。而慈惠施與,則使傷兵、兒童及各階層獲得醫療與救濟,從而使基督博愛的精神,受到國人的體認。戰後著名神學家趙紫宸曾感慨地說,前此基督教被視為帝國主義侵華的先鋒及人民精神的鴉片煙,至今教會及其機構則取得民間的信賴。由此可見,基督宗教於八年抗戰期間之恩愛惠澤,終使其能為我國民間社會所完全接納。然而漫天風雨待黎明之戰時中國教會的宣教事工,卻一直少為治教會史學者所關注,三人同感宜召開一研討會,推動研究。由於二零零七年第五屆為紀念馬禮遜來華,故延至今年第六屆才召開,此為本屆研討會主題的緣起。

  第六屆研討會於六月十二及十三日,假香港浸會大學邵逸夫大樓舉行,出席學者共三十一人,分別來自中、港、台、美國及澳洲,其中台灣中原大學查時傑、中央大學王成勉、香港李志剛牧師、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嘉熾、Calvin College的斐士單(Daniel Bays)及北京中國學中心的魏揚波(Jean-Paul Wiest)六位,均為著名資深的中國基督教史專家。研討會除由中外學者宣讀論文外,並舉行對傑出學者的致敬禮儀。

  就宣讀論文而言,合計中英論文三十一篇。其內容主要可分為三方面,現將論文題旨及報告學者姓名,列述如下:

  其一,人物研究的新視角。包括蔣介石信仰的探析(王成勉)、何明華(Ronald O. Hall)與中國工業合作運動(吳青)、陳崇桂《靈修日新》的本土神學觀(Lauren Pfister)、司務道(Annie S. Bentsen)在陝南的佈道與醫療(劉義章)、吳耀宗對基督教與共產主義的抉擇(邢福增)、趙紫宸《耶穌傳》出版的意義(張志偉)、吳經熊的翻譯聖經(趙曉陽)及信教轉向(林雪碧),以至利用回憶錄及傳記史料進行研究的舉證(查時傑)。

  其二,香港及區域研究的重視。香港教會研究方面,包括香港教會對新生活運動的回應(李志剛)、香港潮人生命堂的轉型(李金強)、赤柱拘留營的宗教活動(何穎琪)、香港PIME意大利神父的傳教遭遇(林瑞琪)。就區域研究而言,則為宗派及獨立教會在山東(Daniel Bays)、瑪利諾修會在滿州國及兩廣的宣教(Jean-Paul Wiest)、內地會在華西的宣教(張麗萍)、廣西教會內遷的活動(黃彩蓮)、浙江的基督教教育(周東華)、福建的協和大學(彭淑敏)。此外,尚有三篇由韓、日、北美角度觀察戰時教會的動向,分別為皇民化運動對韓國及台灣教會的影響(姜仁圭)、日本華北佔領區的基督教政策(宋軍)、北美基督徒留學生的政治與宗教言論(梁冠霆)。

  其三,教會事工的貢獻。國民政府與教會事工關係(鄞穎翹),中華基督教教育會的事工(張龍平),戰時中國的醫療及農、工合作運動(葉嘉熾),救世軍的事工(Denise A. Austin),戰時學生佈道運動(郭偉聯),基督教負傷將士服務協會史述(陳智衡),中國基督教聖教書會的出版(梁子鵬)。

  至於傑出學者的致敬,分別由梁家麟及黃文江兩位詳細報告查時傑及Daniel Bays的著述與成就。兩位傑出學者的貢獻,均在於首先倡導對華人教牧、信徒及獨立教會的研究,一反過去只重視傳教士及教案研究的風氣,從而豐富了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內涵。而研討會的結束,並由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就二十世紀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為題,論述此一專史研究的蓽路藍縷及其研究所遭遇到的內在矛盾困境。

  綜觀此次研討會的召開,不但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提供了不少新的課題及研究成果。而更重要則為透過與會學者的研究,發現抗戰時期在國家與教會變動層面中,相關教會人物、地區宣教及醫療、慈惠等事工,均顯示出戰時中國教會的奮起與投身,協助苦難同胞脫離苦海。此點無疑有力地說明了基督宗教,最終得以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之其來有自。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