曠野、行旅、嗎哪 (四)


2352 期(2009 年 9 月 20 日)
◎ 時代講章 ◎ 梁元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單單談題目三種事物中的一種─「曠野」,已經花了我們很多的時間,餘下我們只能簡單的談談「行旅」和「嗎哪」。

  我們大概都聽過「人生如客旅」這句話,但「行旅」和「旅人」又有沒有分別呢?

  大家以為會對題目中的「行旅」比較熟悉,因為我們往往會誤認「行旅」為「旅人」。前面已經說過,香港人喜歡旅行,故此對「旅人」經驗甚豐。然而,若你仔細看題目,留意英文的用詞,那麼,你可能會有另一番想法。

  我們一般用「行旅」或「旅人」,都是指旅行的人(Traveller)但這裡用了Pilgrim一詞。一般上我們不會把Pilgrim翻譯成旅行者,而會翻作「朝聖者」,更準確的是「一個旅行的朝聖者」。朝聖者所不同於一般旅行的人在於其目的與心情皆很不一樣。一般的旅行者是看風景、採風問俗、增廣見聞,求的是眼目之怡悅和知識的增加,但朝聖者的旅行,則抱著一顆虔敬的心態,為的是要實踐一種人生的願望。

  我們所知道的朝聖者,或者說在詞彙裡常用到「朝聖者」時,指的是伊斯蘭教的五個要求之一的「朝聖」,即去聖地麥加朝聖的行為。在伊斯蘭的教義中,信仰真主阿拉、每日五次祈禱、誦讀可蘭經、向窮乏人施賑,以及一生中至少一次需到聖地麥加朝聖,是五個基本的要求。故此,每年都會有數百萬乃至過千萬的回教徒會到麥加,完成其朝聖的工作。這種朝聖,需要多年的籌畫和準備,而且在生活上、衣著上、食物上,都要配合,才能手潔心清的去朝聖,一個伊斯蘭教徒往往為了朝聖的旅行,會花上一年甚至好幾年做準備。近年我們看到新聞報道,每年的麥加朝聖團都會因為人流擠擁或其他原因,令到意外頻頻發生,不少人因此而喪失生命。這樣麻煩、費時,而又危險的朝聖之旅,還是有無數的信徒參加。原因是朝聖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他們生命信仰中的一個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換言之,朝聖之旅,並非一般的旅行,它與信仰有關、與生命攸關。

  另外,我們常常聽到的Pilgrim,則和美國開國早期的「清教徒」有關,這些早期從歐洲大陸移民美洲的清教徒,不是一般的旅行者,他們是逃避傳統皇朝的壓制和天主教勢力的壓迫,要到一個遙遠的新世界去追尋他們的自由和理想,坐著「五月花號」漂洋過海,經過狂風巨浪,來到尚未開發的美洲新大陸,土地是一片荒蕪,野獸與「紅番」當道(在他們看來土著是野蠻和未開化的番人,膚色棕紅,故曰紅番),旅行者不會在此久居,甚至商旅也只是以此地為過渡。但「清教徒」則不一樣,他們選擇了新大陸作為永恆的家園,他們的選擇是生命的抉擇。所以這批Pilgrim,雖不是伊斯蘭的朝聖者,但同樣具備朝聖之旅的特徵:就是對生命與信仰的承擔。

  所以,我們先要知道,題中的「行旅」是Pilgrim,是朝聖者,是不怕翻山越嶺、橫過大漠、經過荒原、與走過曠野的朝聖者。換言之,人生是朝聖之旅,而不是一般的旅行。朝聖者向著一個終極的目標進發,惶惶然帶著一顆戰兢、敬虔的心,不懼艱難險阻,也不怕途中敵人的攻擊和魔鬼的試誘。這種心態,與遊山玩水的旅行者有很大的分別。人生亦復如此。大家同行一條路,甚至大家一起經過曠野,受到同樣環境的限制與影響,但內中應有分別。這就在乎其人生之目標─是達到一處終點,抑或漫無目的?前者符合了Pilgrim之義,後者則仍然是「旅人」!人生旅途上、漫漫長路上行人無數,但誰才是朝聖者?

(本文為梁元生教授於今年八月二日在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禮拜堂主日崇拜之講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