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在這,也不在那


2335 期(2009 年 5 月 24 日)
◎ 問道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朋友送我一本書,是台灣樞機主教單國璽寫的《生命告別之旅》,十分感人,也看出單主教對神的信仰是真實的,值得學效的。我想問許先生,基督徒可以參加天主教的彌撒嗎?或者聽一些神父(如徐錦堯)的演講嗎?這會不會動搖了我們的信仰?

  

  我沒有看過單主教寫的《生命告別之旅》,因此無法作出具體的評論。不過我在過往亦看過不少天主教神學家、修士的著作,如Karl Rahner, Hans Kung, Thomas Merton, Henry Nouwen等,並得到很大的幫助和啟迪。

  正如我多次提過,天主教、基督教本來就同出一源,更正教不能越過千多年的教會歷史而自詡純潔,毫無污點。事實上宗教改革運動本身就夾雜著很多當時社會及政治性的因素,雖然在神學上我們亦承認那是上主所容許甚至使用的工具。天主教在中世紀前後所犯的錯誤是眾所週知的,但亦正因為這個緣故,反而能夠得到較正面的處理。

  倘若更正教一直執著於早已塵封的歷史陳跡,那跟堅持開棺鞭屍並沒有分別。倒過來看,當年宗教改革的正確性,亦並不保證往後的歷史發展沒有出現任何偏差。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查看宗教改革以後更正教的分裂和演變,恐怕亦有不少不大光彩、難以說得上是榮神益人的具體細節。

  今年復活節前後我剛在英國的威爾斯,復活節主日早上步行到就近的蘭達夫大教堂(Llandaff Cathedral)參加崇拜聚會。那是一座歷史相當悠久的哥德式大教堂,二戰時曾經遭到空襲破壞,在教堂周圍的墓園仍見部分當年砲彈的痕跡。而正如我以前曾略為提過,當年英國脫離天主教改宗更正教,主要是基於政治上的考慮,在實質上仍保留了不少天主教的體制和禮儀。因此,那天早上我參加當地聖公會的崇拜,在實質上跟參加天主教的彌撒並無重大分別。

  就是更正教的不同宗派,在制度禮儀甚至教義偏重上亦有很大的差距。不要說五旬節會與衛理宗的分別,不同的獨立堂會之間的差異亦可以相當大。我的意思並不是說宗派與教義的差異不重要;更正教與天主教爭論了幾百年的議題仍得繼續釐清。我的意思是,我們從來都不是透過天使的話語,而往往是透過一些具體的人和事,對上主有所體悟。耶穌說,「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上主是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四21-24)

  就在今天早上聚會之後,我聽到一段有趣的對話。一位參加聚會已有一段日子的朋友,好奇地問當初邀請他參加聚會的會友為甚麼他仍然參加聚會,因為在短短幾個月之內,他已察覺到講壇不斷在重複一些零碎而顯淺的道理。他說像他那樣對信仰沒有多少認識的人需要聽道還可以勉強理解;按他所認識的那位會友的智力和程度,每星期仍然坐在那裡就令他感到有點不解。當然,一般解窘的說法,是崇拜的「真正意義」不僅在於聽道;但倘若那位朋友參加了超過半年聚會,而仍然不能明白崇拜的「真正意義」,那又該是誰的責任?

  在每個星期天,單在香港不同的教會就宣講了上千篇的主日信息。當中有多少堅固了我們的信仰,又有多少在實際上是動搖了我們的信仰?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婚內情緣】

【日光在心】

【問道】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