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信仰?


2309 期(2008 年 11 月 23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存在主義並不是一種哲學而是一種類型的哲學,它極具彈性,以致能夠以迥異的形態出現,譬如沙特的無神主義、馬塞爾的大公信仰、祁克果的更正教信仰、布伯的猶太教信仰,以及貝戴耶夫的東正教信仰。而雖然存在主義是一個相對上新的名稱,卻不代表這類哲學是新的。孟尼耶曾經為存在主義整理過一個族譜,其根源追溯至先於基督教的時期。現代的存在主義者一般追溯至祁克果。但在他以前有巴斯葛和Maine de Biran,他們跟存在主義都有明顯的相似之處。科普勒斯頓神父聲稱在中世紀末期有一個思想的學派跟存在主義非常類近。布洛克在奧古斯丁反省到『標誌著個人塵世生命的恆常不安』中找到存在主義的痕跡。無可置疑地在古希臘已有存在主義類型思想的躁動,譬如在蘇格拉底的思想中,雖然它並不是古典哲學的主流。…

  「......

  「......一般假設在希臘及西方思想中,知識是可以用普遍的命題來表達,而它典型的形式就是系統化或哲學性的論述。這在聖經中卻是難得一見的。那我們是不是就說聖經並不傳遞知識呢?抑或聖經的作者是在傳達另一種的知識—個別人在上帝面前存在的知識,抗拒自然知識的分門別類與普遍化?換句話說,希伯來思想是不是掌握到主流傳統西方思想所忽略的—即Existenz(人的存有)與 Vorhandenheit(物的存有)作為存有不同方式的基本區別?.......聖典的作者運用詩歌、預言、民族英雄與神人的歷史、神話等等,去傳達知識。他們並不作普遍的陳述,而是以個別人的存在處境去跟他們的讀者對質。.......意義重大的是很多現代的存在主義者都反璞到類似聖經作者所用的傳授方法。海德格仍企圖對人性存在的結構作系統性的描述,沙特已用小說、日誌與話劇等形式,透過存在的處境去傳遞他存在的學說。正如先前說過,透過呈現一個具體的處境,去提示那(共同的)處境。」- J. Macquarrie, Introduction, “An Existentialist Theology”

  麥奎瑞指出,無論我們是不是覺得有問題,基督教神學在歷史進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世俗哲學所影響。甚至在新約聖經的某些經文中,亦似乎可以嗅到一點點諾斯底思想的味道。由殉道者游斯丁到奧古斯丁,早期的神學家在他們的著述中自由地引用希臘,特別是柏拉圖的思想。而眾所週知,阿奎拿廣泛利用阿里斯多德的哲學去闡釋基督教信仰。十九世紀的神學脫離不了黑格爾的影子,其後又努力地去迎合或對抗種種新興的科學理論。

  從一個積極的角度來看,這一切都反映著強烈的護教動機。神學家們企圖在當代的思維模式中尋找一個切入點,以那個時代能夠理解的語言去表達信仰。他們援引當時的哲學概念去論證信仰的道理,雖然這些概念可能來自信仰以外的思想體系。而透過這些努力,他們本身亦對所信仰的真道取得了更深的了解。

  當然這樣的神學思考過程也不是沒有危險的。首先,研究世俗哲學並利用它去解釋信仰,很容易會因為過度投入於表面類近的哲學概念,而不自覺地扭曲了基督信仰的教訓。再者,原本與信仰無關的意念,亦容易在傳統宗教詞彙的偽裝下溜進基督教的神學。更差的當然是乾脆將基督信仰塞入當時流行的意識形態之中。

  在這樣的前提下,就不難理解好像巴特那樣抗拒哲學影響的神學家。有人說他永遠是在批評那些哲學家,以及那些容讓哲學觀點去決定本身取態的神學家。他認為神學就僅僅關乎上帝話語的啟示,而當我們容讓人的哲學去影響對信仰的解釋,最終就只會帶來矇蔽和扭曲。因此基督徒要做的,就是純粹從聖經的啟示去直接推論出神學的教訓,而摒除所有人為推斷的因素。

  這聽起來好像是很崇高的理想。但假設自己可以直接掌握上帝的意思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那正是異端產生的必要條件。因為再高尚、純正的教義道理,都必須經過我們頭顱上那幾百立方釐米的灰白物質的處理;而最頑固的哲學,是深印在我們存有中那歷史、社會、民族、文化的痕跡。就算我們能夠重投母腹,亦無法磨滅那刻鑿在我們脫氧核糖核酸中的遺傳密碼。我們真能保守那真理不受到我們自己的限制和扭曲嗎?

  信仰是人間的事,帶著我們一切的軟弱與限制。當然,倘若有人在其中滲入孔雀石綠以悅人眼目,或加入三聚氰胺以瞞騙養分測試,那卻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