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各地經濟逐步陷入隆冬,人人寄望各國領袖聯手打救,但多名走過上世紀初經濟大蕭條的長者,都不約而同表示當年能走出困局,全靠自己勒緊褲頭工作、穿舊衣、用舊傢具、從不用信用卡,還有鄰居守望相助,齊心共度時艱。」
《蘋果日報》17.11.2008
短短兩個月,金融海嘯彷彿把整個世界翻轉,歐美亞澳幾大洲無一倖免。香港人經歷雷曼兄弟、泰林倒閉、匯豐裁員等災難的洗劫,亦已傷痕纍纍,撫慰著傷口呻吟地哭訴:有誰能拯救我們逃出生天?特區一眾官員只會拍心口回應:不用怕,有祖國做堅強的後盾。
這是一個人人遇到不幸都要找後盾的年代。人窮,政府要做後盾;特區政府窮,中央政府要做後盾。但認真的想想,中央政府有十幾億人民要照顧,有千百萬個尚未解決的難題要處理,試問又如何長期做香港特區的鐵血長城,甚麼也要她支援和攪掂呢?
金融市場大起大落,香港歷史上早有前科。四九年解放之後,國內游資集中香港,卻又苦無出路,遂導致冒險家把資金投放於炒賣黃金市場去。那時可說是香港經濟自開埠以來面對的最嚴峻考驗,試想集中中國大陸各大都市的資金,一時間於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向炒賣方面去運用,其風險可謂十分之大,香港三大發行鈔票的外商銀行,若然無法支持,勢必造成骨牌效應,令香港金融市場陷於崩潰。
當時的葛亮洪總督領導的港英政府,沒有說甚麼有大英帝國做後盾,甚麼問題也不用怕等空話。他一方面採取行政措施及時控制金銀貿易市場的人為炒售風氣,另一方面設法引導游資投放於實業上。香港政府立刻開發廠地,引導游資投於工輕業和手工業等途徑,把香港建設成輕工業城市,同時亦解決了內地來港難民的就業生計。結果在短短十年之內,香港輕工業得以起飛,原本的金融風暴亦漸次平息。
經歷過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人,今天已是八九十歲的老人家了。回首過去,幾年艱苦的日子又算得甚麼呢?他們不是全靠勒緊褲頭,有粥食粥,勤奮工作,守望相助去共度時艱嗎?人生中最艱難的日子,惟有堅毅不屈的信念和甘於勞動的一雙手,才是最可靠的後盾。只懂伸手找人援助,事事諉諸別人,恐怕第一批被金融海嘯捲走的,就是他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