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與心靈


2308 期(2008 年 11 月 16 日)
◎ 與大師對話 ◎ 許立中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反省到我們所相信的並不單是我們所制定和同意的,而行為本身也是信仰,......它賦予我們最瑣碎的追求、我們每分鐘所從事的活動一種重要性,叫我們稍為想下去就不得不感到不寒而慄。當我們考慮到要充分栽培屬靈生命所要求的整合質素,我們必須緊記恩典的可能和聖潔的榜樣,以免落入絕望之中。而當我們考慮到傳福音的問題、發展一個基督教社會的問題,我們實在有畏縮的理由。相信我們有宗教而其他人沒有宗教,是簡化到近乎扭曲的地步。反省到從一個觀點來說宗教就是文化,從另一個觀點文化就是宗教,可以令人感到非常不安。......作為基督徒他們相信得不夠,而在另一方面,跟其他所有人一樣,他「.......探討這些表彰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的文學是尤其重要的,因為它們對意識態度起了補償的作用。這樣說的意思,是它們較能明顯地為一個片面的、異常的或者是危險的意識狀態帶來平衡。在夢境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這個過程的積極方面。至於精神失常的情況,補償作用往往亦至為明顯,只不過是以一個負面的形式表現出來。舉例來說,有些人焦慮地將自己跟整個世界隔絕開來,有一天卻發現所有人都知道並談論他們最內心的祕密。

  「就以歌德的《浮士德》為例,我們暫且撇除那是補償他本身意識態度的可能性。我們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它跟他的時代的意識視野存在著一種怎樣的關係?偉大的詩歌是從人類的生命去支取它的力量,而倘若我們只是嘗試從個人的因素去理解它,我們就完全錯過它的意義。每當集體潛意識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經驗,並被連結於一個時代的意識視野,這事件就是一個創造性的行動,對於生活於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至為重要。一件藝術作品就這樣面世,帶著那可以真正被稱為切合世代人們的信息。因此《浮士德》觸摸到每個德國人靈魂的一點甚麼。因此但丁的名聲也是不朽的,而《赫爾馬斯的牧人》則剛剛未能被納入新約聖經的正典。每一個時代都有它先入為主的觀念、它獨特的偏見和它心靈上的偏差。一個紀元就像一個個體;它有它本身在意識視野上的限制,而因此需要補償性的調整。這調整是集體的潛意識透過一個詩人、一個先知或領袖,容讓自己被他的時代沒有表達出來的渴求所導引,以言語或行動,去達至所有人所盲目追求和期盼的─無論這帶來好或者壞的後果,帶來一個時代的醫治或者毀滅。

  「談論自己本身的時代永遠是危險的,因為當刻關鍵的問題牽涉太廣而難以理解。故此有幾個提示就已經足夠了。…無論他如何重要,每一個這樣的詩人都代表了成千上萬的聲音,預告他的時代的意識視野將要發生的轉變。」

  

─ C. G. Jung, “Modern Man in Search of a Soul”, pp.190~192

  楊格從兩個不同的層次去理解人的精神世界,一個是個人的、意識的,另一個是集體的、潛意識的;一個是屬於心理的,另一個是屬於心靈的。

  心理層面的文學作品處理意識範疇的題材和內容,例如是生命的歷練、感情的瓜葛、以及命運所牽涉的種種危機。無數的文學作品都屬於這個層次:它們是關於愛情、際遇、家庭、社會與罪惡,教誨或喻道的詩歌、流行的曲詞、通俗的劇目。這類題材構成了人生種種的處境和際遇;它們不斷在歷史中重複上千百萬次,近乎千遍一律地成為了無數偵探的故事和法庭的案例。它們可能會不合理甚或是變態,卻沒有複雜難明的地方,在心態和常理上總是有跡可尋─情慾及其命定的結果、人受制於命運的逆轉,以萬物為芻狗的永恆規律。

  只是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倒轉了先前所有的表達形式和內容,發源自人類思想的大後方,超越了人能夠理解的原始經驗。這種經驗是一種天生的驅動力,能夠抓住一個人,讓他成為它的工具。一個藝術家並不憑藉自由的意志而尋求個人的目標,而是容讓藝術透過他而成全它的目的。作為一個人,他可能有情緒、意志和個人目標,但作為一個藝術家,他卻是一個不同層次的人─一個「集體人」(collective man)─背負並塑造著整個人類的潛意識和心靈的生命。在這個意義上,宗教與藝術意外地有不少共通的地方。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教會似乎愈來愈多的全職人員在心靈的牧養以外,努力報讀甚麼型格分析、婚姻治療、家庭治療等課程,以期取得受到「認可」的專業資格,以彌補「傳道」這個專業(或缺乏專業)在現代社會日益被邊緣化的形象。這種自知不足而力求改善的努力固然值得肯定,只是正如「人飢餓非因無餅」,照樣,講壇缺乏信息很多時亦並不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理論與學識。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詩人、是先知,為要矯正這個時代「先入為主的觀念、它獨特的偏見和它心靈上的偏差」。信仰在集體潛意識的深層需要,永遠不可能被輔導技巧與個案分析所取代,雖然這一切都有它們合理的位置。教會並不需要更高更多的學位與資歷,除非它們帶來更豁達的人格和更廣闊的胸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