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期的出現,首先是與處境有關的,第二,我們對過渡期的反應,是受我們如何理解之有關,第三是我們在過渡期間的情緒和壓力的處理。所以,面對過渡期亦循著這三方面,而產生三條不同的進路。包括改變環境、控制其意義及處理當中的情緒等。
我們試以一位中層管理人員,因為公司拓展業務,他被調到上海工作。從香港自己的家,轉到上海一處沒有親朋的環境,他如何採取這三條不同的進路,來面對這過渡期的挑戰。
首先,要改變一些環境上的因素,目的是減低壓力的來源,他可以透過協商(Negotiation),看是否延遲北上的時間表,好讓自己有更充分的準備;他亦可以採取積極的行動(optimistic action),多了解上海的生活環境,(學好普通話等;他更可以尋求意見(advice-seeking),看是否有一些過來人,提示他當中要注意的地方等,總的意思是,勇於迎戰而不是無助的打退堂鼓(helpless resignation)。
第二條進路是控制這轉變的意義。或許被調往上海有不少壞處,例如少了跟家人相處時間,或者覺得上司為何偏偏選中自己,是地位上的降低,所以被調,還是被賞識,這次若勝任,以後就有很好的晉升機會。在控制者過渡期的意義上,有三項策略,包括從正面去比較(positive comparisons)在逆境中看到祝福,看這只是一個短期的踏腳石;第二是選擇性忽略(selective ignoring),輕看一些問題,覺得不值一提;第三是看到獎賞的回報,例如,公司有額外津貼,又可以每年讓家人有機票、住宿提供,假日有相聚的機會等。
第三條進路是情緒和壓力的舒發,每人在壓力下的情緒處理各異,有人喜歡找人傾訴,得到朋友的了解和共鳴;有人喜歡做一場劇烈的運動;或躲在家中聽HiFi,總意是不要忽略情緒的健康,壓抑或被動的忍受都不是健康的處理方法。
這三條進路並不是三選其一,而是可以三管齊下。這樣,過渡期就可以更快適應,將生活重新納入正軌。
(本專欄第2304期文章「兒童面對父母離世的失落」,文中所引用資料,乃撮錄自崇基學院神學院何心怡同學的文章。)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