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體驗與交流


2308 期(2008 年 11 月 16 日)
◎ 窩貼家庭 ◎ 羚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親愛的媽媽:

  謝謝你的來信。最近天氣涼了很多,而且上星期還下了幾場小驟雨,我想秋天終於來了。

  算一算指頭,我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是在美國度過的。也許,生活上的習慣都已經或多或小變得美國化了。可是有很多的事情,又讓我感覺到我們的文化的確有著差別。早陣子,我和一班同事圍在一起吃午飯,談論著我們當中誰在家中住(我的同事大都是本地人,所以他們的家都在美國。)原來大部分人都是自己或跟朋友租公寓住。我們中間有一個同事在家中住,與他共用一個辦公室的同事便取笑他說他常常打電話回家問晚餐吃甚麼,然後才決定是否回家吃晚飯。

  在美國有很多剛踏出社會的年輕人都不在家住。或許這跟美國地方大有關,因為年輕人工作的地方並不一定在家的附近,很多時甚至在另一個州。但我覺得另一原因可能是因為美國的文化很講求個人主義和空間,所以盡早離開家庭,獨立生活是很自然的事。很多美國人都很努力確保自己退休後有足夠的金錢供他們生活和享受。他們有的是不想靠子女,有的卻是知道子女不會供養他們。可是在傳統的中國思想中,子女與父母同住,照顧和供養父母卻是孝的表現。家庭可是中國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露宿者可能是一個重視個人主義的社會的副產品。在一個講求獨立的社會中,有些人寧願選擇流浪,也不願作家人的負擔;有些人卻是被已有自己的生活或家庭的家人遺棄。當然,露宿者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我們並不能把它簡單化,也不能把它歸咎於單單一個原因。而且露宿者也不是美國獨有的問題。

  你問這個社會的一些價值觀念有沒有走歪路。也許,這是一個讓我們反思的機會。

  祝生活愉快、身體健康!

  

女兒羚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