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先」,這是每個人生活的起碼要求,其實是簡單得很,只求填飽肚子就是了。漸漸地人也學了乖,慣常的、刻板的吃法,手到拿來、俯拾即是、多麼單調乏味,同時人是進步的,又在生活簡單,空閒的時間太多,腦子也會想,就想起一些烹烹煮煮的主意來,後來就形成了所謂「食的文化」來。
積下來幾十年的經驗,在整個世界這麼多的國家,這麼廣大的幅員,就各有自己的地方性、民族性,也由於各地的氣候、土壤的不同,民情各異、出產多樣,都各有各的美食,先是希望吾國吾民食得較好一些,漸漸各展其長,就有了世界的名食。在中國就有東、南、西、北,又分省市幫派,蔚為大觀。
演變下來,就分等級、檔次了,一般都先是自吹自擂,甚至被人貶稱為「謬派」,都是自己僭冠上甚麼:優、特、超等的,但也有極少數是真材實料,名至實歸,這只是鳳毛麟角,也由於檔次,簡單說是價錢的分野,不是普通人所能光顧的。
自己曾在飲食行業工作過一段日子,當時也算中、上檔的酒樓,略知粗記,但不是先寫那豐筵盛宴,而是在平民化、普羅大眾說起,試來個三幾篇罷。
先從些一般人都可以負擔得起,算是一日兩餐,進而到三倆知己共食說開頭罷。光顧的是普通的食店,消費也是大眾化,個人自食,都是一(食送)一湯,最多加多一碟。要是偕友共食,就有所挑選,從前食店會為顧客安排,有所謂「四和菜」,四道小菜配搭好,免傷腦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書中有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