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牧者終身的信念


2288 期(2008 年 6 月 29 日)
◎ 專輯 ◎ 蒲錦昌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約翰.司徒德(John Stott)是個大名鼎鼎的名字,著作豐富的基督教作家,也一直是個堂會的牧者。我尤其喜歡他一本不起眼的小書《別埋沒你的頭腦》,勸勉基督徒運用腦袋去理解信仰,不要走向偏激,盲目的追求宗教的激情。這個主題對今天教會而言仍不過時。後來,他參與福音派《洛桑信約》的撰寫,負責註釋信約的內容,重申歷代教會所傳承的關社精神,把福音派運動導入歷代教會見證的洪流,避免走進狹窄的領域之中。他的《當代基督教與社會》,正反映他關懷教會所身處的社會,甚至世界性的課題,例如貧富不均、勞工問題、軍備競賽、環境污染等。

  司徒德最近以八十六歲的高齡,並五十多年的牧職經驗和睿智,寫成一本百多頁的小書《活的教會》,分享他一生的信念及對牧職的了解,值得每一位牧者細讀,值得每個對教會使命認真的信徒展卷。

  一如司徒德的其他著作,這書不單只清晰易明,不少思想源自新約,追本溯源,而且還反映作者不斷學習的精神與態度。司徒德綜觀近年基督教界對教會發展與教會論的關注,以他長期的牧職經驗,提出他所認為「活教會」的四個要素:學習、關懷、崇拜及傳福音,他深信這也是上主對教會的願景。之後,他便探討七個教會最根本的課題:崇拜、傳福音、職事、團契、宣道、奉獻、見證。以一本篇幅這樣小的書,能夠把這麼多這麼大的課題平衡地、有條理、具深度的處理,的確難能可貴。司徒德在這書中不單只沒有令人覺得他的話是舊調重彈,拿舊皮袋裝新時代,反而能為年輕牧者指出一條清晰可辨的牧職路,叫茫無所從的牧者(以「茫無所從」來形容牧者實在有點諷刺,因為牧者的職責是帶領羊群,牧者茫無所從的確說不過去,但這卻是一些牧者的實況。)有一張上路的地圖。

  我尤其喜歡書後的三個附錄:「為甚麼我仍然是聖公會的一分子」、「我有一個活教會的夢想」、「八十高齡者的反思」。在「為甚麼我仍然是聖公會的一分子」一文中,司徒德提到,當上世紀六十年代,有福音派領袖呼籲支持者脫離所屬的教會,加入福音運動的行列時,司徒德卻堅持留在聖公會。在聖公會中,他深刻地體會到作為一個歷史的、認信的、國家的、禮儀的教會是一筆多麼豐富的遺產,而這些遺產往往是不少基督徒所忽略的。作為一個福音派中人(evangelical),在主流教會中可以有三種選擇:分離、妥協或包容(司徒德用的字眼是comprehensiveness without compromise)。當然,司徒德自己走的是「第三條道路」,也鼓勵別人這樣做。他沒有變成一名保守派,因為他有一個廣闊的胸襟,一個在聖公會這樣的教會與教會觀底下培養出來的胸襟。

  在「八十高齡者的反思」中,他分享對牧職的三個信念:優次、服從及謙卑。這不單是他個人五十多年牧職中深切的領會,也是他對所有牧職路上同行者的忠告。

  在香港教會不少牧者不斷求新與求變的情況下,司徒德無疑向我們作出了最真誠的勸勉。我也不禁反問自己:我對牧職的終身信念是甚麼?教會之所以是教會又在於甚麼?

  

蒲錦昌(中華基督教會完全堂主任牧師)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專輯】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