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恩字


2272 期(2008 年 3 月 9 日)
◎ 一個字一顆心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吳(吳思源)

唐(唐佑之牧師)

吳:唐佑之牧師,如果我請你用一個中文字,代表你的基督徒生涯的經驗和體會,你會選擇哪個字?

唐(很爽快地):一個「恩」字。

吳:請解釋一下好嗎?

唐:我十六歲即信耶穌,至今做了六十六年基督徒,一直蒙神的恩待引領。我的父母不是基督徒,卻送我入讀教會學校,使我自少就學習聖經道理,上主日學,並且在十六歲時正式接受耶穌救主,這是神的恩。

日本侵華的時候,我四處逃難,首先母親送我到天津,寄居在大舅家中,後來輾轉再到上海、浙江等地方。日本投降後,我回到天津,並且在天津的中央銀行工作。一直到四九年一月共產黨進駐天津,由於我過去的工作經驗,雖然我不是共產黨員,竟被容許繼續留在中央銀行,直至四九年五月為止。

原本我想從天津坐船到上海與家人相聚,但因為當時上海仍為國民政府管治,而天津已是「解放區」,所以我被拒絕入境,輾轉南下到香港。其實整個過程我都經歷到神的引領和保守。

吳:初來香港,日子不容易罷,唐牧師又如何熬過這些日子?

唐:真的,初到香港,舉目無親,又不諳廣東話,生活真是不容易。其實最先我曾短暫到廣州,在那裡的中央銀行工作,但很快又回到香港。最初的三年我完全找不到工作,只靠積蓄過活,後來積蓄用完了,幸好收到家人從上海寄來的匯款,又捱過一段日子。

吳:三年沒有工作做,日子又如何打發?

唐:猶記得當時我在九龍城租住一個小單位,每天清早起床做靈修,之後就找些文字工作來做,主要是做翻譯,一做就大半天,晚上就參加不同地方的教會聚會。當時翻譯是沒有收入的,只是不想浪費時間,便四處找些屬靈書籍和材料來翻譯。

吳:往後又如何?

唐:神的帶領真的很奇妙。五二年有一天,我參加港九培靈大會,心想聽過之後就回中國內地生活。誰料在培靈會上,我聽到神呼召我作傳道人。但當時我想,如果我主動告訴人這件事,別人一定會以為我是因為沒有工作做才說這話。所以我竟對神說,除非有人找我做傳道,否則我就閉口不言。

誰知過了兩天,在晚上一個聚會中,曾霖芳牧師主動找我面談,他說我是神要用的,並且要我翌日早上八點鐘就上班,做的是聖經校對和出版的工作。回想起來,神的預備很奇妙,這又是神的恩。

吳:從文字工作至獻身牧職以至從事神學教育,唐牧師可否告訴我們過程如何?

唐:我很感激當時浸信會的宣教士柯尼盤牧師,他不單止找我替他翻釋神學書籍,更協助我往台灣唸神學。在台灣神學畢業後,我在五八年被按立為牧師,不久之後台灣的浸信會神學院便支持我到美國深造,期望我學成回台灣浸信會神學院教書。

在美國我花了兩年時間便唸完大學,取得文學士及道學士的學位,再用八個月的時間唸完神學碩士,主修舊約,任教浸信會神學院,後來更擔任教務主任。三年以後,他們又支持我到英國愛丁堡大學唸博士,我主要修讀舊約神學和文學。我用三年時間便唸完博士,於六七年回台灣教書。四年後我回到香港,在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出任院長,一做就是六年,直至一九七六年。

吳:唐牧師真厲害啊,唸書唸得那麼快,而且事業也好像很平順,神真是恩待你啊。

唐(一笑):真的很感恩。我做了五年院長,覺得很累。當時西教士開始離開香港,神學院的經費再不能靠外國人了,一切要自力更生。我除了教書,也要負責行政和財政,工作沒完沒了的。有時晚上領會後回家,還要伏案寫作兩三個小時才就寢,但翌日大清早六時半便要起床,因為要和學生們一起靈修。睡覺時間愈來愈短,身體開始出現大小毛病。

吳:你是如何踏上人生第二里路的?又如何明白神在你身上的心意?

唐:當時我已年屆五十餘,是時候作出抉擇。我跟神學院的董事會提出休假申請,說要到美國休息。在那邊我向神禱告,尋求神的帶領,究竟將來繼續出任院長,抑或要找另外一位更合適的人選。當時我的身體疲態畢露,常要留在家中休養。很多朋友都勸我不要再做神學院院長了,索性留在美國吧。

經過反覆思量,我終於正式向神學院請辭。剛巧美國加洲浸信會的金門神學院有一份比較輕鬆的教席,只需要教書不用做行政,我便答應加入,直到現在我仍是金門神學院的董事兼客座教授,但現在只需要兼教一科,其餘時間是投入文字工作。

吳:提起文字工作,唐牧師真是我們的前輩,你一共寫了多少本書呢?

唐:差不多一百多本了,其中五十本左右是關於舊約的,另外是有關教會的,近年則就一些特別的課題,例如道德議題和同性戀問題,多寫了好些書。

吳:你是牧師,又是神學學者,你對時下教會和信徒有甚麼期許和提醒?

唐:我覺得教會和信徒今天面對的最大挑戰,是我們對聖經真理的認識和教導不夠平衡,結果是情感和理性分割了,彼此不能結合。靈恩派講求情感,福音派講求理性,但卻是流於各走極端。信仰需要找出平衡,信徒既要理智地明白聖經道理,也要有情感抒發和體會。

另外一個挑戰,是今天許多教會談增長,主要來自方法,而不再重視講台信息。方法是可變可改的,惟有講壇的信息古常新。教會注重信息來增長才正常,倚靠方法來增長是不正常,而即使人數真是多了,也不代表教會真的成功。

吳:唐牧師說的真是金石良言,可否再闡釋一下今天教會在教導和信息方面應該注意的地方?

唐:約翰福音一章十四節說「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恩典是情感,真理是理性,世人總喜歡聽。但談真理呢,則被視為老生常談,彷彿不切實際。牧師傳道應同時注重二者,有勸勉安慰,也要有好的教導,因為人的頭腦有兩面,一面管情感,另一面管理智。傳道要提升人的情感,叫人如沐春風;但也顧及人的思維和認知。

今天靈恩派的問題就是太過主觀,只講醫治和方言等個人屬靈經驗。其實聖經也引導我們進入真理。教會要兩方面都兼顧,才可以在這注重主觀感受的後現代文化中作證。

吳:謝謝唐佑之牧師接受我們的訪問。

▲師生合照(1971)

▲唐牧師與唐梁素梅師母

▲唐牧師攝於香港浸會神學院院長室(1973)

▲唐牧師受訪後與陸幸泉牧師(左)及吳思源先生(右)合照。


【一個字一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