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為中國譯成第一本中文新舊約聖經《神天聖書》,一九一九年在中國境內發行。聖經來到中國,也傳到香港這個小漁港,基督教來華二百年,對香港社會有甚麼影響?
香港聖經公會主辦、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協辦的「聖道東來」聖經事工展覽,今次展覽的展品是基督教珍品,計有馬禮遜翻譯的中文聖經《神天聖書》,香港思高聖經學會珍藏的羊皮古卷,還有傳教士的文物,包括中國佈道先驅郭士立牧師一八四一年在香港調配傳教工作的日誌,戴德生傳家的油畫和戴德生親筆寫上禱文的自用聖經,以及各界與聖經公會通信的信函信封,包括「劍橋七子」其中一些人物的信函信封等。許多艱苦地為基督信仰的傳播而奠立根基的基督徒,遺下的工作紀錄及生活用品,使這些古物滲透出難以言傳的感染力。
當中《神天聖書》為中國境內譯成的第一本中文新舊約聖經,由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翻譯,並獲得英國聖經公會支持出版。現今全球最暢銷的中文聖經《和合本》,也是由英國聖經公會、蘇格蘭聖經公會及美國聖經公會等三大聖經出版機構牽頭,並於一九一九年面世。香港聖經公會承先啟後,於二零零六年推出《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延續始自馬禮遜來華的使命:為華人提供讀得明白的聖經。
「聖道東來」一詞是源自一八九九年王元深的著作《聖道東來考》。該古籍原為述說西教士來華幾十年的歷史,而今次展覽則以中國香港基督教二百年集體回憶為主線,透過珍藏展品、圖片展板、見證影片等,讓公眾人士認識兩世紀以來,基督教對中國和香港的貢獻。展覽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一、中文聖經翻譯的歷史及對文化的影響;二、基督教對香港醫療、教育和社會服務的影響;三、聖經如何應用於今日香港的處境。
展覽場內除有教會歷史館、聖經館、醫療館、教育館及社會服務館外,亦設有音樂館、今日社會館、金句館、遊戲區等,豐富輕鬆,兼而有之。主辦機構為是次展覽製作影片和特刊,訪問了近五十位教會及社會知名人士,都是深受傳教士或華人信徒先賢影響的基督徒,包括滕近輝牧師、李清詞牧師、鄭漢鈞博士、彭孝廉博士、陳思堂醫生、沈祖堯教授、陳念聰醫生、余妙雲女士等,闡述他們最喜歡的金句,或基督信仰對其人生志向的意義。基督徒在社會各界默默耕耘,不論是在堂會佈道、辦學育才、投身醫護、服務社會上,都成為積極的建設力量。
從醫療界受訪者提供的資料所知,展覽更揭示香港最早期的西醫、護士及助產士的培訓,均與基督教醫療宣教機構有關,現今並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不少悉力對抗香港史上一般人唯恐避之不及的傳染病,由早年的肺癆,到近年的「沙士」的醫護和研究人員,都是信仰基督。醫療界對律敦治醫院的修女,和抗炎戰士如謝婉雯醫生等,都記憶猶新。其實香港過去乏人照料的殘障人士,如失明、智障等,多由具信仰背景的機構提供康復和照顧服務,而瀕死病人的紓緩治療,不少亦是信徒倡導。如司務道宣教士在靈實醫院草創至成長期間,委身施愛的感人事蹟,對今天「靈實」的醫護人員依然深具啟發性。
展覽也揭示自新舊約聖經在中國境內譯成中文,移風易俗的貢獻不少,其中影響深遠的,是與女性有關。對於百多年前在滿清社會生活的中國女性而言,只有極少數能接受教育,富家小姐多數依習俗纏足,窮苦女童亦有被賣為婢。基督教傳入中國,提倡男女平等,故此興辦女校,普及教育,澤及貧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男女不平等意識,在香港逐步淡化。早年傳教士加入推動「天足運動」,更使不少女性得脫苦厄。此外,香港有信徒在一九二二年成立「反對蓄婢會」,不少基督教會積極響應支持,逐漸令蓄婢行徑湮沒無聞。在香港一些基督教女校,例如英華女學校,更曾有富小姐和窮家女一同上課的美麗傳奇。
「集體回憶」在今天已成為年輕人爭取的符號,回顧也是前瞻。社會近年忙於維持經濟發展,卻在不知不覺間淡化生命素質的重要;但回顧歷史,我們可重新發現甚麼是上帝喜悅的生命特質和社會情況。展覽的內容和經文均強調:如處事誠信忠實、人與人之間互信、家人彼此關愛復和等。正因現況如此,培育歷史感更顯重要,讓一個人能認同他的時代,就有機會學效基督,也像先賢先信效法主一樣,捨身為上帝、為人、為時代作出貢獻。
▲纏腳鞋說明基督教推動天足運動,釋放婦女免受紮腳之苦。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