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道東來


2246 期(2007 年 9 月 9 日)
◎ 時事透析 ◎ 蔡志森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為紀念馬禮遜來華二百年,香港聖經公會舉辦了「聖道東來」展覽,回顧了基督教在香港教育、醫療和社會服務方面的貢獻,對於今日的教會是很好的提醒。

  教會其實很多時都是在艱難的環境中成長的,馬禮遜遠道而來,迎接他的不是歡呼和禮炮,而是不友善的官民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在一個以非基督徒為主的社會,基督教的價值觀被拒絕是很自然的事,也許不少香港的教會已經長期處身於英國殖民統治之下,以為政府優待教會、以基督教的價值觀為施政指引是理所當然的事,以至缺乏了挑戰社會現況的勇氣和承擔,活在自我封閉的安樂窩。

  雖然基督徒不是要刻意挑起社會矛盾,但出現矛盾是十分自然的事,就好像一些傳教士在中國提倡西方的醫療和女子教育、反對蓄婢和婦女纏足等等,在當時都不為主流社會接受,甚至被猛烈批評,但一些基督徒鍥而不捨,最終都能帶來社會的改革,最後被社會人士肯定。基督徒持守的是一些對人來說十分重要,對社會有長遠利益的價值觀,而不是一些死板的教條,雖然社會人士一時之間未必看到其好處,但我們絕不應輕言放棄。

  此外,在倡議一些社會政策的時候,基督徒當然可以和很多志同道合的非信徒合作,因為基督徒也是社會的一員,與其他成員求同存異是重要的,但在過程之中卻不能為合作而合作,放棄一些重要的原則,並且應有心理準備隨時會成為不受歡迎的「噪音」。例如教會應該關懷貧窮,卻不能無條件地支持窮人的訴求;教會支持民主,但不等於一定認同大多數人對一些道德和倫理問題的看法;教會關注人權和自由,但毋須接受一些有違信仰原則、不斷膨漲的所謂權利。歷史早已告訴我們,教會和基督徒不會常常成為社會人士認同和讚美的對象,大家千萬不要忘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