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果心理分析是探究受助者的過去和潛意識的衝突,行為治療著重行為的改變、當事人中心療法探究受助者的主觀世界的情緒。那麼,認知治療法則認為受助者的問題,來自他一些不合宜、自動出現的想法。這派別的發起人 Aaron Beck 發現不少情緒抑鬱的人,是來自他們負面想法,例如:「我是一個失敗者,我的生命沒有意義。」
事實上,我們日常有不少自動反應的思想(automatic thoughts),認知行為模式對這些自動的思想十分關注,因為我們很容易帶著負面的角度來思想事情(negative thinking)以及將思想扭曲。這派別的專家為我們分辨不少認知扭曲的方式,例如將不相關的事情跟自己扯上關係(personalization)。在沒有足夠證據下,把外在的事情歸咎於自己身上。舉例,當丈夫的說話的語氣有點生硬,他的太太就很快有一自動思想,認為丈夫不滿意她,甚至這代表他不再像以前愛她。輔導員對她的自動思想的解釋,會以一連串問題,幫她重新理解事情,以下是一些可參考的問題。
查探自己的理解:有甚麼證據支持我的理解?有甚麼證據推翻我的理解?我這樣推斷丈夫或太太行為背後動機,是否合乎邏輯?有沒有其他原因可以解釋對方的行為表現?
舉例說,對方的語氣有點生硬,令你不快,可以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
對方對自己說話嚴厲,是否必定代表生自己氣?有沒有其他理由導致對方的語調生硬,例如患上感冒或緊張等?就算對方是在生氣,是否便代表:他不再愛我?他經常都是這麼不友善?他會使我一世悲哀? 我做錯了?
若以一個更系統的方式去理解認知重整的過程,從處境發生的事、當中的情緒反應,找到背後的自動思想,分辨這思想的認知扭曲,再以問題查問這自動思想的解釋是否合理,有沒有另外的解釋的可能,並追查背後的證據,尋找一個較合乎事實的想法。有了合乎事實的想法,不必要情緒問題就會消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十大長者】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