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38 期(2007 年 7 月 15 日) ◎ 交流點 ◎ 劉國偉(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總幹事)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也許有人會認為近五百項的慶回歸十週年活動中,含有不少向中央政府交心的成分,但這並非值得我們注意的地方。反倒要問,香港回歸中國已經十年,我們對「一國」的含義的掌握,除了是「中央給多少權,就有多少權」以外,還有沒有其他內涵。
過去十年,香港經歷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的困窘,蹣跚上路,好不容易,才從經濟谷底中回升,卻有不少港人在經歷金融風暴和沙士災難之後,至今仍未復元。另一方面,中國崛起成為一個全球關注的課題,香港則靠賴融入於一個崛起的大國,重尋經濟活力。這是回歸之前完全不同的景象。
中國對香港的政治及經濟影響力自不待言,港人也日益以中國作為消費與娛樂的地方。此外,港人在內地求學的人數,較回歸前攀升十倍,在內地就業和定居的比例亦不斷上升,年輕一代的中港婚姻,也將會加入愈來愈多的中產成分。當量變帶來質變,再十年之後的中港融合的面貌,將出現前所未見的新局面。
回歸十年,香港快速融入中國,政治及經濟因素,成為塑造「香港中國人」或者「中國香港人」的身分的主要元素。然而,中國除了是港人經濟靠山與旅遊消費據點之外,我們當如何建立一個全面的中國視野?作為國民,港人又如何對國民素質的進步與文明發展,作出貢獻?對於國家的人權、言論、法治、國策及政府管理,可以發揮甚麼影響力?
香港有責任去堅持「兩制」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必要為「一國」的含義,打開一度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授權關係以外的空間,更新對於「一國」的觀點與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