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慶祝香港回歸十週年的新聞此起彼落,形形式式的回歸活動充滿各處,動的有回歸足球盃,靜的有北京來港的國寶「清明上河圖」,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包括國家領導人訪港三天,走進民間,探訪中下層家庭,與年青小球員切磋乒乓球技,亦有向特區領導班子作出訓勉,以及檢閱駐港解放軍部隊。
十年前的回歸日,六月三十日那天我都在外頭採訪,當日天空不穩,時有大雨,我目睹了當時仍叫作立法局的大樓,牌匾換上了「立法會」,迎接新時代,一批未能過渡的議員,在大樓露台發表宣言,午夜時分,交接儀式進行,隨後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一切仿似昨日,原來轉眼十載。
當時我和不少香港人一樣,對於香港未來十年究竟有甚麼變化,實在沒法曉得。當時輿論中亦有兩種極端的看法,悲觀者如國際雜誌「財富」,發表文章香港回歸後會死亡,法治廉潔不再;樂觀者則認為香港明天會更好,繁榮穩定只會再上一層樓。
今日看來,香港固然沒有死去,「財富」近日亦撰文表示當年的估計錯了,然而另一方面,香港經歷了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方面的多番延宕,卻又是鐵一般事實,包括九八年金融風暴、樓市負資產、高失業率、沙士侵襲、零三年五十萬人上街,在帶給不少港人傷痛。
近日的新聞一定程度上都是屬於國家或者特區政府方面的安排策畫,當然在政治體制上政府絕對有責任及需要進行慶回歸活動,但是,回歸十年的意義,並不是單單屬於集體的,更重要是屬於個人的,每個人都可以回顧過去十年,數算自己及家人的經歷,為值得紀念的感恩,為仍有不足的祈求。
李偉亮(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聯會新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