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款客之道


2235 期(2007 年 6 月 24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本地旅遊業推廣港人要實踐「好客之道」(Hospitality),使外人對本港留下良好印象。

  「款客之道」原是聖經的重要教導,「款待」的美德是人人該實踐(羅十二13;來十三2;彼前四9);而教會領袖的資格,要求「樂意款待外人」甚至優先於教導真理(提前三2;多一8)。「款客之道」最基本的意義是表達對「陌生者的愛」,舊約學者Walter Brueggemann 看陌生者就是「失掉地方的人」,另一位神學工作者Christine Pohl引申看一切在生活網絡中「失去關聯」(disconnected) 的人正是外人。

  「款客之道」不是對白種人打躬作揖,卻對黑膚色有厭惡與排斥的行動;真正的款待是 : 歡迎而非拒絕;尊重而非歧視;服侍而非旁觀。本港有關「種族歧視條例草案」,目前仍在審議當中;教會要更加積極地重拾「款客之道」,因為這項職事一向在教會歷史與傳統中佔有重要位置,首五個世紀教會信徒恆常實踐,「款待外人」間接助長教會在公共空間的見證。

  可惜是「款待陌生者」的職事,在現今華人教會經已失落,是時候本港教會重新宣講與倡導實踐。「款待外人」最基本的理解是歡迎陌生者進入我們身處的空間,本港教會首先反省我們是否開放,借予菲律賓人、印尼人用作聚會場地?筆者認識不少華人教會在美、加、澳等地發展,因著西人教會慷慨大方,可租借禮堂或副堂,從而事工有較大的發展。然而一旦華人教會購堂或建堂成功,其有越南人或其他族裔借堂時,這些堂會卻以種種理由忘掉了「款待陌生者」的使命。

  華人文化,表面不說有任何歧視,骨子裡往往「內外有別」。信徒僱有外地家庭傭工,也要學習尊重「外人」也是上帝創造而有神的形像。對外人的言談,我們宜避免採用低貶或標籤外人的詞彙。款待外人超越一切民族、社會或經濟的分門別類,信徒肯定那些地上沒有身分的人,在神的世界中是有身分與尊嚴的。

  教會群體,需要服侍在我們當中的陌生者,甚至為此付上代價。我們為「沒有身分人士」(尋求政治庇護、難民或受害者等)提供暫住的空間;或捐助金錢。當教會群體本著愛心實踐「款客之道」,我們的倫理就是福音的內容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