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利,就有義務」,這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價值。可惜的是,今日的人只看重前者,所看重的是自主、自身的權利,進而是所擁有的權力,忽略他人,更枉論是義務或是承擔。
蔡弟兄所言的,只涉及個人對倫理道德的態度,在青年人中間特別明顯。但是只談權利,不談承擔,豈只是倫理道德而已,也豈只是在青年人中間!
有怎樣的社會,就有怎樣的青少年人。今日的社會有沒有談及承擔?就以最近舉行的特首選舉為例,為甚麼只得八百人可以投票選特首?支持八百人選舉的人常說香港沒有共識,這是真話抑或謊言?除了中央政府外,相信最大的困難是來自那些只想維護自己利益的人士。現今特區政府的施政,關懷貧苦只是小恩小惠,大財團的利益仍是執政者所關心的。所以這些大財團極力反對普選。他們只顧自己擁有權力,忽視社會大眾也可以分享權力。大財團雖設有基金幫助貧弱者,但他們的財富豈不是從剝削勞苦大眾而來?剝削的工資,市場的壟斷,以油魚代替鱈魚等,都是大財團賺取龐大利益的手段。
要教導青年人有承擔,但現今的教育政策又如何呢?教統局雖以「願意為社會的繁榮、進步、自由和民主不斷努力,為國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貢獻」為教育目標,但細看下,我們不難發現這些目標只是空談。教育只是培育具競爭力的人材,結果只會造成更多個人主義者。學校或社團推行德育教育,政府又多以賽馬會和獎券基金去支持。要知道賭博對個人的道德操守、對家庭與社會的承擔都具破壞的力量。以賭博的金錢去教導青少年人不賭博,這是何等矛盾的政策?
上行下效,社會中上層人士與政府對社會都沒有承擔。普羅大眾既不能分享社會的權力,也只得關顧自身的權利。
個人道德的操守,社會責任的承擔,有賴在上者的行為和所持的價值為榜樣。執政者與有權勢者若能以身作則,對個人與社會都會有良好的影響。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對道德執著,對家庭、社會與國家有承擔的人。教會作為社會的先知,更應當毋懼社會的敗壞,繼續堅持道德貞潔的操守,家庭人倫的關愛,社會的公平公義。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情理互動】
【情牽姊妹心】
【神學探索】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