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遜、史懷哲與華理克


2191 期(2006 年 8 月 20 日)
◎ 文林 ◎ 徐濟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月結束的華福會,以珠禧(三十年)宣言為大會使命「基督全人福音遍萬邦」落實路向,當中有九條上路石階,其一是「鼓勵信徒帶著宣教使命進入社會,在各行各業中,成為帶職的專業宣教士......」—動員信徒在職場作光作鹽。有關這項建議,本已在華人教會力推多年,可是仍然「推而不動」。問題可能不在信徒,而在教牧、宣教士。茲舉三例。

  明年將是馬禮遜來華宣教二百週年。他全程宣教生涯幾乎都是依附在英國的東印度公司任職傳譯,工餘從事聖經翻譯。雖然滿清政府嚴禁傳教,馬禮遜能在來華短短十二年翻譯全本聖經(名為《神天聖書》),在澳門出版《華英字典》以助洋人學習中文;在馬六甲開辦英華書院(後遷香港)並出版中國第一份月刊《察世俗每月統紀傳》。他的貢獻不限於傳福音,更包括提升華人知識與文化。馬禮遜二十七年的宣教成就,對傳教方式和中國文化影響極為深遠。他以身作則實踐了「全人福音」。

  今年正是史懷哲立志往非洲宣教一百週年。當年三十歲的他,已是出色的管風琴演奏家、取得哲學及神學博士多年並在大學任教、更是堂會的牧師和出眾的神學作家。在當時理性主義神學盛行的歐洲,他也難免受到影響;但他反對自由神學對耶穌的低貶,使他在神學巨擘中算是較正統的少數。他強調效法耶穌的愛比一切神學辯護更重要,以致那顆服侍弱者的心,令他再花七、八年讀醫(第三個博士),以便到落後的非洲傳道醫病。他一眾敬虔愛主的親友都視其愚蠢至極,將自己如日方中的學術才能與演奏才華埋沒在蠻荒叢林中。他以近四十之年與新婚妻子在反對聲中投身非洲逾半世紀,在七十七歲時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表揚他無私的獻身。他活出了服事一位最小的弟兄就是服侍基督的「使命」,亦掀起往非洲宣教的熱潮。像馬禮遜一樣,他們終以「道成肉身」埋葬在宣教工場早逝的妻子墓旁,成為作光作鹽的模範。

  未來更屬華理克從建立教會至改造世界的「第二次宗教改革」(華氏言)的實踐世紀。被時代雜誌選為全球百位最具影響力的人和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牧師,因著作名利雙收,卻同時妻子患癌,令他反省以往對第三世界貧病的忽略而悔改,以致他決心效法耶穌進入世界、施予憐愛。華理克竟能擺脫「成名」牧師在物質生活提升的慣性,且掏盡腰包策動作光作鹽的事工,力改他所說的「過去基督身體常只剩下一張嘴,缺乏行動」。

  這些西國同工未必完美,但都能突破內外限制,取得成功,帶動教會兼震動社會,他們成功之道其實很簡單—先動員自己、先作好榜樣。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

【讀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