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就沒有一個答案可以令在苦難中的人滿意,也沒有一個安慰可以令在悲哀中的人舒緩,因為苦難中的荒謬已不是理性可以承載。時間可以令在悲哀中的人較自由地進出悲哀,但傷痛仍在,惋惜依舊。或許,我們需要一個可以承載悲劇的故事,讓悲哀者可以積極地生活下去。
剔除神聖的社會只可以給予一個沒有超越能力的故事。例如,「珍惜眼前人」這話背後的故事。對那些失去至愛的人來說,「珍惜眼前人」可能是掩人耳目的做法,因為它將悲哀者對亡者的哀慟轉向對其他生者的關懷。當然,這並非不重要,但這對亡者深深的懷念並沒有帶來實質的幫助,因為生者與亡者的關係並不可代替。再者,難道悲哀者就不會珍惜眼前人嗎?因此,一個可以讓生者與死者再有接觸的故事是重要的。事實上,這正是悲哀者的期望。明顯地,只有宗教才可以提供這樣的故事,但剔除神聖的社會卻失去這方面的支援。
按基督宗教的故事,我們相信人死後,有復活,因為耶穌基督的復活就是人的將來之預先實現。耶穌基督所彰顯的復活不但保持祂的自我,更可與人接觸和交往。因此,當向亡者說道別時,我們知道這不是永恆的分離,因為在復活中,我們再可相遇。當然,不要對將來的相遇有過分的幻想,甚至解釋為再續前緣,因為這不是基督宗教的故事,而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再者,極度的幻想只會令我們進不入現實。因此,再可相遇的信念成為承載生命中的悲劇,因為當下的悲劇不是最後,命運不是舉手投降。
從此看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故事,一個可以帶領我們超越,可以有將來的故事。
龔立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副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