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家庭需要怎樣的「親子教育」


2165 期(2006 年 2 月 19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扶貧會兒童及青少年專責小組主席蔡元雲指,為了讓貧窮家長學習親子知識,將來可以把家長教育『外賣』至貧窮家長的工作地點,例如在下午『落場』時間,酒樓向在職父母進行家長教育。」《明報》26.1.2006

  蔡元雲說,現時政府推行的「家長教育」在內容及包裝上均太過「中產」,未能貼合基層家長的需要,所以大力呼籲親子教育的工作應「外賣」至貧窮家長的工作地點,例如酒樓或的士交更的地點。

  基層家長是如何教養他們的子女的呢?台灣作家林清玄就曾經寫過他自己長大的經歷:「我的父母,以及他們那一代的人雖然未能接受好的教育,但是他們都受過很好的生命與生活的教育,他們勇敢的活著,面對天地,與惡劣的環境搏鬥,在貧苦中不失追求生命的尊嚴,他們在無形中把這些『教』給我們,並且用他們從老一輩承傳來的信心與理念來『育』我們長大。」林清玄出生於五零年代的台灣南部農村,父親是耕種的,母親是文盲,可說是典型的「貧窮家長」。

  不論是台灣或香港的「貧窮家長」,其實早已有他們教育子女的一套方法,但正如林清玄所說,不同之處是他們的「家長教育」往往是「無形」的,借用今天時麾的說法,是「生命影響生命」而非透過理論的講解或學習。

  反觀香港近年大力推行的「家長教育」,不單止「在內容及包裝上太過中產」,而且在本質上原就是百分百的中產。就以八、九十年代起崛起的「親子」這個名詞,其出處本來就是日文,源自日本中產階級的玩意兒,就如在以前大丸或現時東急、崇光等日資百貨公司總有一兩層是親子專賣部,專門出售親子服、親子書籍、親子禮品等。香港承襲了這股東洋風,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親子潮」,學校搞「親子講座」、社區中心搞「親子班」、旅遊社搞「親子旅遊」,十多年來無疑點化了不少父母,同時也養活了許多社福機構和講員。

  蔡元雲呼籲將親子教育的工作「外賣」至貧窮父母的工作地點,可謂用心良苦,就如昔日胡耀邦總書記苦口婆心籲請國內同胞穿西服改用刀叉。基層家長素來不善辭令,其感化子女的方法不在口舌不在方法,只是簡簡單單的把生活拼搏的骨氣和毅力無形的傳授給下一代。一天這股精神仍在,一天他們的子女就得到激勵和鼓舞。而一旦這種敬天樂業的精神失落,甚麼家長教育也注定徒勞無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