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匯」而得的「領會」


2106 期(2005 年 1 月 2 日)
◎ 時事透析 ◎ 麥慧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領匯基金於上月公開認購,散戶反應熱烈,首天已派出一百四十萬張表格,派表速度勝過當年的盈富基金。銀行「孖展」借貨爆額,銀行同業拆息高企。

  不少外行人也知道領匯可能是近年來最易搵的快錢,因為它的股價將會較穩定(類似收租股)、回報率較吸引(百分之六點九八)、入場費偏低(一手約五千四百七十元)、認購成功率大(原則上「人人有份」)、折扣優惠吸引(散戶一律可獲百分之三的折扣優惠、包括倚賴借貸的孖展客)、幾乎人人可買(不論三粒星或自由行客)。對經歷金融風暴後而餘恐未散的香港普羅市民特別有吸引力,加上樓市風險仍在、銀行利息仍低、閒錢仍多的諸多因素,領匯受歡迎是很易理解的。

  可惜原定的上市安排最終失敗,不單令房委會套現二百三十億紓緩財困的計畫受挫,更令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聲譽受損,原因表面上是由於兩位公屋住戶入稟高等法院,控告房屋委員會出售轄下商場及停車場設施屬違反《房屋條例》規定,於是引發一連串的法律程序阻礙了上市的安排,但背後糾纏著的卻是兩個與公眾利益有重大關係的問題。

  首先是小商戶擔心房署加租、迫遷及重組租戶。雖然公屋商戶總會曾與「領匯」就商戶續租及租金調節問題取得共識,但參與談判的不是代表全體商戶。其次是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政府原先的好意是藉「領匯」上市還富於民,兼且改善房委會屬下物業的管理質素,更為房委會添一大筆資金。可惜配股的原則竟是九成的基金售與國際財團,只留下一成給香港散戶。這種「明益」外國投資者的政策又怎能叫香港市民服氣?

  原來商業行為永遠不單是經濟學的問題,否則阿摩司先知就不用對當時社會中不公平的交易發出嚴厲的責備,而耶穌也不會稱在聖殿中作買賣的商場為「賊窩」。近年來,政府為紓緩財赤及長遠規畫推出許多革命性的改變,而且推行之急往往是社會及有關業內人士難於適應的,醫療、福利(減綜援、減福利津貼)、教育(教改、殺校、三三四)、房地產(停售居屋、賤賣紅灣半島)、甚至文化藝術(維港巨星匯、西九龍文藝發展)比比皆是。領匯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政府與財團的交易要更為光明磊落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