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的年代


2154 期(2005 年 12 月 4 日)
◎ 文林 ◎ 王礽福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上寫作班時,老師說:「要留意細節。」細節不是瑣碎,有些人小小事情就可以嘮嘮叨叨寫下千言萬語,那不是注重細節,否則文學只是用口水來使人溺斃。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路,粗線條得很,年輕時曾欺凌孔子,是個市井青年。孔子說他收了這個徒弟後,沒有人敢再對他惡言惡語,可以想像子路有多惡形惡相。只是,別人沒有惡言惡語,不代表子路沒有,《論語》就記載他常常頂撞孔子。子路彈琴,孔子聽得皺眉頭,說,怎麼會是我的學生?大概子路彈得像在廝殺一番吧。孔子有次隨口說了句:「子路這種性格,一定不得好死。」結果說中了。晚年的子路在衛國當官,衛國發生叛亂,子路雖然不在國內,且年事已高,但性格使然,仍衝回國內救駕。叛軍派出兩名年輕力士與他對決,一刀就把他的冠帽劈下,另一刀快將劈下時,子路喊道:「慢著!君子不能死得衣冠不整。」然後整肅衣冠,從容赴義。據說,他死後被剁成肉醬。

  三歲定八十,性格定命運,對大部分人來說,信主前後的分別常常是不太明顯的。我上傳福音的課,導師教我們寫那種信主前後有南轅北轍改變的見證,叫我懊惱。信主後,我也會附庸風雅的做些基督徒應有的標準動作,卻仍是按過去的性情行事為人,一如子路「蠻牛式」彈琴,叫別人看得皺眉;如果我做得叫人拍案叫絕,那也是因我本來就有此才華,跟信主與否無關。當然,你可以說,願意做這些標準動作的心,就是變化所在。不過,我看自己、看別人,都覺得很多時,那是野心對象的轉移,而非心意更新。所以教會內同樣可以人事複雜,糾纏不清。

  我需要較長的時間,譬如說,十年,才能看到較實在的改變,看到自己如何從一個吊兒啷噹的人變成一個能承擔責任的人。不過,那是一個過程,是過百集的長劇,而不是九十分鐘的電影。當然,那也不是時下的電視劇──峰迴路轉得有點矯揉造作,忠的會變奸再變忠,奸的會變忠又變回奸,不到最後一集,仍不知忠的是忠還是奸的是忠,奸的是奸還忠的是奸。一般來說,我們的人生只是一齣收視不高的沈悶長劇,角色性格相當「連戲」,溫柔的仍是那麼溫柔,剛烈的仍是那麼剛烈。而除非處身甚麼動蕩不安、人人皆可成主角的年代如文革,否則我們都是小配角。

  我們的人生,大勢已定,撇除外在環境和先天稟賦,人生,幾乎是細節定輸贏。子路之死,早在預料之中,而他死前對衣冠整齊的執著,難免叫人啞然失笑。人之將死,本性盡露,子路死前的那一個細節,其實是對追求成為一個「君子」的執著。子路死,孔子哭喊:「啊,老天要了我的命!」作為老師,孔子清楚得很,子路一輩子念茲在茲的是要成為君子,他死前的那一個細節,那個生死之間的一念,已撥開紛紛擾擾的成敗得失,證明他已心意更新而變化,求仁得仁。難怪子路雖然是孔子罵得最多、罵得最兇的學生,卻也是他最疼愛的幾個學生之一。

  好的電影,總是透過一句不經意的對白,一個不痕跡的鏡頭,一個一閃而過的眼神,展現故事的轉折。爛的電影,總是哭哭鬧鬧、大大聲聲、造造作作的把一切的一切,交代得清清楚楚,惟恐公仔未畫出腸。本來,有些人的人生,的確是戲劇化得很,用戲劇化的方式展現,也是恰如其分。只是,若本是平凡卻故作驚情,則由於形式與內容的落差太大,反而產生一種疏離。

  這是一個不注重細節的年代,而這偏偏是一個細節定輸贏的年代。我們都那麼粗枝大葉,結果錯過你我一則又一則本是最可觀的細節,只賸下一個又一個刻意放大的起承轉合。這是為何這個年頭,見證愈來愈不可觀的一個理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