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信仰


2145 期(2005 年 10 月 2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患上抑鬱症,除服藥外,亦可以接受心理治療,但公立醫院精神科大排長龍,私家心理輔導每小時收費近千元,令很多有抑鬱傾向或抑鬱症患者無法得到治療,治療成效大打折扣。」《頭條日報》26.9.2005

  設想人不幸患上抑鬱症,茶飯不思,心緒不寧,更要親往醫院排長龍,而幫襯私家精神科醫生或心理治療師的,每次診金起碼一、二千元以上,其精神壓力之大令人咋舌,如此曠日持久,即使原本輕微的抑鬱症也會日漸惡化。

  美國有一位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寫了一本書,書名叫《真實的快樂》,提到心理學的任務應該由注重人的負面心理(如精神病學、變態心理學、心理紊亂等)轉變為提升人的正向心理。這本名噪一時的書以「快樂」為主題,正是要為過去幾十年的心理學撥亂反正,重新提出心理學的最大目的是幫助人活得快樂、活得圓滿。最近台灣專門研究生命教育的吳庶深教授,就是從馬汀塞利格曼的思想中取得靈感,他指出對付抑鬱症的最好方法是預防性而不是治療性、補救性,方法就是培養人的幽默感,與及自少推行生命教育。

  據云香港有六、七十萬人患上不同程度的抑鬱症,這是一個很恐怖數字,顯示紅燈已經亮了,整個社會已面臨崩解邊緣。心病還須心藥醫,而最好的心藥應該是免費的,至少應該是廉價的,偏偏現時所謂「治療」心理病的費用極其昂貴,這其實是捨本逐末,愈是昂貴的治療方法才最無效。

  除非我們回歸其本,重新探索甚麼是快樂和美好的生活,幫助自己和下一代,建立正向的情緒和思想,以愛心、關懷、友情、理想、願景,服務等作為人生之價值,由此重塑人與自己、人與別人、人與宇宙自然之間的關係。若我們的社會和人生持續不斷的「物化」下去,生活只是向外撲的追求世俗的成功、名利,「抑鬱症」只會愈來愈增多,屆時社會付出的醫療成本亦會愈加龐大。

  教會又如何呢?我們身邊的基督徒又是否愈來愈不快樂呢?傳道書有一句可堪玩味:「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但我們的信仰又是否好像也世俗的心理學,過分注重人的陰暗面和罪性,太少幫助信徒活得快樂?今天許多教會學校講生命教育,就讓我們從快樂的信仰說起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特稿】

【培靈奮興大會 專輯】

【祝福香港大行動】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