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為主受不少的苦頭,從哥林多後書,我們看到一位飽歷風霜的信徒,如何跨越人生的限制。保羅大概當時都已屆中年,他行文間流露對人生的觀點,這十分值得我們中年人參考。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十六至十八節如此表達他心態的轉變:「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
中年人對身體老去十分敏感,但保羅看重是心靈的更新;中年人看慣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很多事情都能超越眼前表面的膚淺,開始看重「所不見」多於「所見」的。這種價值和心態的轉移,是中年人成熟的表現,是人生智慧累積來的頓悟。
心理學家June Singer有這樣的觀察:「這有看得見的世界和看不見的世界,兩者都是真實的,先是以不同方式表達其真實。兩者都需要我們注意和經歷,在人生眾多要求下,我們需要找到游走於兩種不同世界的途徑。」
中年人能由「顧念所見的」,轉到「顧念所不見的」,需要一種心靈的回歸,這也是不少人的經歷和觀察。經過炎夏忙碌的頻撲的生涯,中年人會將步伐放慢下來,尋找靈性的更新。心理學家容格更斷言,在他輔導的中年人中,沒有一個在面對人生下半場的問題,最終不是尋找一個對生命的宗教看法。
基督徒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安靜、禱告、默觀大自然和世情。都是我們屬靈操練範疇,我們只要為自己製造一個心靈的空間,神是等待我們,去重新發現自己,重新發現神,重新發現神的恩典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這種新發現就是心靈更新的祕密。
能看到甚麼事物有永遠的榮耀價值,那些似乎看不見的事物比看得見還真實,是我們中年人進入另一個成長的階段的指標。中年真的並非停滯不前,而是生生不息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