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一五五三年葡萄牙人東來,首次踏足中國土地便是澳門。從那時候直至一八四二年英國人佔據香港,中國開放五口,澳門一直是許多歐洲人前來中國,第一個登陸點。
一八零七年九月四日,基督教改革宗首位傳教士,年方二十五歲的英國人馬禮遜來到澳門。三天後,他準備離開澳門前往廣州,那才是他此行的目的地。
馬禮遜乘坐的是美國船「三叉號」,從紐約啟碇放洋,歷時一百一十三天(若以離英至抵穗之日計算則為二百二十二天)方抵達澳門。由於當時壟斷中國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害怕他們在中國的商業利益受到影響,拒絕載運任何傳教士到印度或中國,馬禮遜只好捨近就遠,跑了大半個地球才來到中國。
馬禮遜在澳門三天期間,會見了在倫敦時已認識的朋友,在東印度公司擔任翻譯員的史丹頓爵士,他帶來了一個人:湛模士,他也是東印度公司的翻譯員。
湛模士懇祝馬禮遜成功,「但是........」他嘆了一口氣,說:「你遠在歐洲,不知道居留廣州,和請人教習中文的困難。中國政府嚴禁國民教授外人學習中文,違者處死刑。」
史丹頓立刻支持湛模士的說法,他又補充說:「東印度公司的洋房除經商者外,不容許留外人居住,居留澳門亦不容易,因葡萄牙的天主教異常嫉忌,千方百計排斥非葡萄牙人,且又是新教的人。」
澳門是一個小不點的城市,澳門半島僅五點四平方公里,加上仔和路環兩島,以及歷年來填海所得的土地,也不過二十三點八平方公里而已。
這個小之又小的城市,昔日居然城中有城,城內住的是葡萄牙人,城外是中國人,中國人白天可以進城,晚上就必須出外。
正是在當年被上流人士看不起的城外一處僻靜的地方,誕生了中國第一位基督徒—蔡高。
一七九八年,莫士理博士倡議翻譯中文聖經。馬禮遜響應莫士理的呼召來華,最主要的目的是將聖經翻譯成中文。
一八一四年,馬禮遜翻譯的《聖經》新約全書出;他和米憐合譯的舊約則於一八二三年在馬六甲出版。除此以外,馬禮遜還編輯了《神道教》、《救贖救世總說真本》、《古時如氐亞(猶太)國歷代傳略》、《問答淺說》、《耶穌教法》、《養心神詩》等在澳門印刷的佈道小冊子。
蔡高是印刷這些小冊子的工人,他因工作的緣故常與馬禮遜接觸。馬禮遜為人謙遜,且尊重和禮貌對待中國人,和當時趾高氣揚的歐洲人不一樣,給蔡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蔡高常常向馬禮遜請教基督教的種種,在《聖經》新約全書出版的那一年,蔡高決定成為基督徒,同年七月十六日在澳門城外一處僻靜的地方,接受馬禮遜為他施洗。
矗立著十六世紀葡萄牙華士古達嘉馬半身銅像的小花園,正中是一座巨大噴水池,兩者極不協調。它昔日與二龍喉花園相連,面積至少比現在大兩至三倍,後來因旁邊要建高樓大廈而不斷縮水,最後變成現在的怪模樣。很難想像這這個現在車聲呼嘯的地方,一百多年前是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松山上泊泊流下,蔡高就是在小溪中受浸的。
從花園出來,沿著東望洋大街向西南方向走,過了東望洋斜巷,東望洋街就變成了馬大臣街,離路口不遠正是澳門第一間教會—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
十六世紀,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天主教與基督新教鬧得水火不容,至十九世紀仍處於對峙狀態。另一方面,葡萄牙人佔據澳門,控制東西貿易重要的中途站後,一直處心積慮保住既得利益,防範他人前來分一杯羹。天主教是葡萄牙的國教,基督教新教因此受到排斥打擊。
在中國方面,清政府日趨僵化和腐敗,面對挾堅船利砲洶湧而來的西方列強,顯得處處被動挨打,惟有嚴密監視任何傳教活動,和禁止與西人接觸。
雖然基督教腹背受敵,前途看來一片暗淡,然而,福音的種子已經播下了,天父從天上灑下陽光雨水,照顧幼苗成長。
一九○四年,幾位熱心的基督徒聚集在一起,在家中舉行崇拜。消息不脛而走,聚會人數愈來愈多。兩年後,一位熱心基督徒捐出一所位於黑沙灣的房子,成立了志道堂,後來又在市區增設佈道所,稱「真道研究所」。
一九一八年,佈道所遷往馬大臣街現址,易名為「中華基督教會志道堂」。翌年,志道堂創辦了澳門第一間幼稚園,再於一九三三年增設小學和中學,取名為「蔡高紀念學校」。顧名思義,當然是紀念中國第一位信徒蔡高。
一九六六年,由於受到文革的影響,澳門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動亂,憤怒的民眾挾持澳門總督,強迫這名「帝國主義分子」寫悔過書。
為避開這是非之地,很多人遠走高飛離開澳門,當中不乏基督徒。澳門教會受到大挫折,元氣大傷;志道堂聚會人數由二百多人驟降至二十多人,許多人逃到香港,香港志道堂因而應運而生。
在這個時候,澳門志道堂根本自顧不暇,且不要說管理名下的學校。澳門政府乃接管學校。一九六七年初,政府將學校移交給澳門聖公會聖馬可堂接辦至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文林】
【雲彩見證】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牧養全攻略】
【交流點】
【未圓語絲】
【中年信徒】